民办教育:政府资助渐成风尚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张茧直到走到台上领奖时什么也没多想。这是他事后告诉记者的。
在《湖南日报》工作了许多年的记者张茧,此次上台领奖是接受湖南省宣传民办教育“十佳”新闻记者称号。由于此次评选采取的是推选的方式,所以张茧事先就多少知道结果了。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被报道对象反过来奖励却是他工作这么多年头一次的事。张茧表示,以后肯定会更多地关注民办教育的动态和发展,因为“感情不一样了么。”
2005年底,由湖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和湖南省教育基金会、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日报社、湖南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宣传民办教育“双十佳”和“好新闻”表彰大会在湖南宾馆举行。一批像张茧这样持续关注民办教育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单位被表彰。
与民办教育界举办的许多其他活动不同的是,湖南的这一场“双十佳”评选,三年一周期,先是奖励政府和官员,接着奖励新闻机构和记者,到了最后,才是奖励投资人和办学者。一直在业内各种表彰场合都很活跃的民办教育人,首次整齐的坐在台下,欣慰地看着奖项颁给了另一群人。
“把奖颁给他们,比直接奖给我们,更让我们高兴呢。”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院长陈登斌形象的比喻:民办学校的办学人、投资者就好像运动员,政府则是竞赛场地的提供者。政府对资源的开放程度和支持力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办教育发展的整体环境和前景;而记者和新闻单位则是这个社会的舆论监督者。只有让更多的记者熟悉民办学校、理解民办学校、关注民办学校,才有可能为民办学校营造宽松的舆论环境和公平有效的社会监督。对于信誉度尚在建立中的民办学校而言,舆论环境极其重要,甚至有时候可对学校的发展产生致命影响。
而一直全力推动此事的湖南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玉蛾则认为:民办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要解决认识问题,首先要营造一个开明的、开放的大环境。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才有可能为民办教育谋求政府更多的、实际的支持,而不使这种支持只停留在口头上。这才是影响整体民办教育兴衰成败的关键。
前年湖南省重点表彰的常德市是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代表。几年来,常德市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市委书记程海波、市长陈君文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在教育总量上有所扩大,单靠政府一个‘轮子’推动远远不够,必须引进民营机制,重点增加民办教育份额。”为此,常德市从财政中拿出1000万元,邀约社会股东,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教育融资担保公司,为民办学校提供了上千万元的贷款担保,以期缓解民办教育的融资困难;针对一些执法部门向民办学校伸手的现象,常德市专门制定了挂牌保护制度,对违反规定到民办学校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的部门,依照优化经济环境的有关规定追究单位负责人责任。近几年,常德市教育局每年都提请市政府召集一两次有财政、建设、国土、物价等7个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当面解答民办学校提出的问题,并由政府督查室督办落实。
截止到去年底,常德市已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634个,在校学生14万多人,占全市在校学生总数的17.5%,民办教育总资产已达9.68亿元,与近三年公办教育新增资产大体相当,其总量已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教育总和,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形式多样、门类齐全,民办教育已经形成了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可以看到的是,虽然形式不尽相同,但做出这种积极姿态的绝不仅湖南一地。
2004年末,北京先拿出了800万元来奖励民办教育,接着上海决定从2005年开始,每年拨出4000万元的专项财政经费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2005年下半年,广州也宣布,将每年拿出3000万元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和奖励民办教育。一向只为公办学校独享的财政资金,开始在一定程度上被民办学校所共享。
并不仅仅这几个大省市对民办教育如此开明。上网搜索,几乎随处可见从省一级到地市一级政府对民办教育的奖励或支持,只是形式多少略有不同。其中,既包括资金的直接支持,也包括在教师流动、教师编制等政策方面的放松和倾斜,自然也包括文章开头中提到的、对民办教育整体舆论环境的营造。
无论是资金支持还是大环境的营造,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认为,这都表明政府的行为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政府现以一种相较以前主动许多的姿态与民办教育对话,政府对民办学校的资助渐成风尚。
吴华介绍,政府对民办学校的奖励和资助,其实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但是,那时候政府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往往只是认为:做的好的民办学校,分担了政府责任,那么政府奖励一下。但那时候,这种奖励往往遭遇到百姓和公办学校的强烈不满。2002年底到2003年初,以《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契机,政府必须把民办学校纳入自己的工作计划之中。事实上,《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就意味着政府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以公共教育资源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这是民办教育在转型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