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等教育面临挑战 10岁神童上大学的喜忧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日前,全国最小的考生、辽宁省盘锦市10岁神童张以505分的高考成绩被天津师范工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成为该校建校以来年纪最小的大学生。张一家已经从盘锦市举家搬迁至河北省廊坊市,开学后,张的父亲张会祥将前往天津陪读。
年仅10岁的张是幸运的,因为他将成为目前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他已经实现了许多成年人孜孜以求的“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梦想,成为世人瞩目的明星。但是,我们在为张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忧虑。
中国科技大学从1978年开办少年班至今,在培养少年大学生方面最有经验。该校通过对少年天才的学习、生活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只有在自然学习负荷下成长起来的“小大学生”,才有可能正常发展。在“快乐的童年决定成功的大学生活”的信条下,目前每一个进入中国科大少年班学习的学生,都要经过复试,以便判断孩子的童年时代是否属于自由发展。可是,张没有经过复试,就被天津师范工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其是否会有“成功的大学生活”就难免让我们担心。
据说,张由父亲张会祥前往天津陪读。因为按照张父的说法,张毕竟还是个小孩子,自制能力比较差、好动,无法独立生活,平时必须在父母的监督之下才能学习。有父母的照顾,张的大学生活就有了依靠。但是,大学和中学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大学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地方,只能依赖父母的“小大学生”显然不能算是真正经历了大学教育。
更大的问题在于,目前的我国高等教育是模式化的批量生产,单个接收特别的学生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而言是一种挑战。就在不久前,14岁考入沈阳某大学的沈阳青年王思涵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因多门功课零分被学校责令退学。昔日神童悄然陨落,其中固然有其个人的原因,但是该大学也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该校没有针对王思涵的个人情况制定详尽周全的培养计划,而是和其他学生一样,进行“群养”的教育模式。这直接违反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也注定了王思涵的悲剧。此前天津师范工程学院的负责人承认,像张这样年幼的学生,该校第一次碰到,没有经验。如果该校也对张造窘行“群养”式的教育,那么张的大学之路就不可能一帆风顺。
我们不能说,张造净嶂匮萃跛己的悲剧。但是,王思涵的悲剧至少应该引起关心张的人们的思考,国内高校在招收“小大学生”时更应该慎重从事。为孩子的未来考虑,学校在接收“小大学生”的时候,应该增加“复试”等环节,以便对孩子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同时学校应创造一些条件,给孩子提供一个过渡环境,确保这样的“小大学生”能够在大学中很好地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