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考数学复习指导:后期复习要把课本读“厚”

2011年04月11日 来源:安徽商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高考第二阶段的复习以专题讲座为主,目的在于强调和突出重点,解决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落实。如果说第一阶段主要以纵向为主、顺序复习的话。那么这一阶段就是以横向为主、深化提高了。专题的内容包含:全面复习过程中学生反映出来的弱点;教材体系中的重点;近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系统介绍;解题应试技巧;其他综合专题;近几年高考题中有新意题的命题特点等等。通过二轮复习,实现学生深化对“三基”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让学生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即把厚书(课本)读薄的过程完成后,再通过专题综合复习,把薄书读厚,这个厚,应该比课本更充实,在课本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更宏观的认识,更个性化的理解,更具操作性的解题经验。二轮复习还要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提高解题水平,同时训练学生有条理的书面表达能力。鉴于二轮复习在备考中的重要意义,建议考生在二轮复习中不仅要紧跟老师的复习节奏,还应当注意一下几点:

  一、真正细致回归课本

  事实上,有很多的高考数学试题都是从课本上基础题目的直接引用或稍作变形而得到的。多阅读教材,可避免一些知识盲点,在复习中必须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不要好高骛远,在坚决不做复习资料中的偏题、难题、怪题的同时,充分以课本中的例题,习题为素材,通过变形,引申,发散等方式形成典型的例题,构建知识块,提炼通性通法,必要时尽量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以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能融会贯通,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

  二、坚决务实夯实基础

  没有基础谈不上能力,复习要真正地回到重视基础的轨道上来,要扎扎实实,不要盲目攀高,以防眼高手低。要把书本中的常规题型做好,所谓做好就是要用最少的时间把题目做对。部分同学在第一轮复习时对基础题不予以足够的重视,认为题目看上去会做就可以不加训练,结果常在一些“不该错的地方错了”,最终把原因简单的归结为粗心,从而忽略了基本计算的训练和常规方法的积累,造成了实际成绩与心理感觉的偏差。系统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纵向、横向知识链,构造知识网络,从知识的联系和整体上把握基础知识。例如以函数为主线的知识链。又如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与“垂直”的知识链。构建知识网络还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数学思想,熟练掌握数学方法,正确应用它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严格确保习题质量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考生采取题海战术、猜题押题等手段来应付升学考试,其结果是步入了“低效率、重负担、低质量”的恶性循环的怪圈。我们应该控制总题量,不依靠题海取胜。当处理的题目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决定复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就不再是题目的数量,而在于题目的质量和处理水平。对立意新颖、结构精巧的新题予以足够的重视,要保证有相当数量的这类题目,但也不一味排斥一些典型的所谓“新题”、“热题”。传统的好题,包括课本上的一些例、习题应成为保留节目。陈题新解、熟题重温可使考生获得新的感受和乐趣。同时控制题目的难度,在“稳”、“实”上狠下工夫,那些只有运用“特技”才能解决的“偏、怪、奇”的题,坚决摒弃。

  四、全力破解答题严密性问题

  “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会而不对”是拿到一道题目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在正确的思路上,或考虑不周,或推理不严,或书写不准,最后答案是错的。“对而不全”是思想大体正确,最终结论也出来了,但丢三落四,或缺欠重大步骤,中间某一步逻辑点过不去;或遗漏某一极端情况,讨论不够完备;或是潜在假设;或是以偏概全等,这个老大难问题应该认真重视,并综合治理加以解决。

  五、必须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考试的时间紧,是争分夺秒,复习一定要有速度意识,加强速度训练,用时多即使对了也是“潜在丢分”,要避免“小题大做”。数学高考历来重视运算能力,虽近年试题计算量略有降低,但并未削弱对计算能力的要求。运算要熟练、准确,运算要简捷、迅速,运算要与推理相结合,要合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计算能力偏弱,计算合理性不够,这些在考试时有发生,对此平时学习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计算能力的培养,学会主动寻求合理、简捷运算途径,平时训练应树立“题不在多,做精则行”的理念。在复习中还要有意识地养成书写规范,表达准确的良好习惯。在以中低档题为主体的高考中,获得正确的思路相对容易,如何准确而规范地表达就变得重要了。因为书写不规范,没条理失分的现象十分普遍,表现在:丢三拉四、只求三言两语,无关键步骤,不求推理有据,更谈不上整齐、清洁、美观。

  六、学会自我有意识地调节心理

  以平常心对待高考,提高自己面对高考的心理适应能力,同时结合实际学会应试的一些基本策略和临场发挥的技巧、经验,平时加强考试的常规要求训练。张永剑(合肥七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