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考试手册》解读
2011年04月11日
来源:海峡都市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核心提示:上海市《考试手册》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更是考生复习备考的基础。阅读并理解2011年高考《考试手册》,可为复习找准方向。
制图邬思蓓
□市北中学朱寄望
上海市《考试手册》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更是考生复习备考的基础。阅读并理解2011年高考《考试手册》,可为复习找准方向。
一、考试内容的变化
1、记识课文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识记”改为“记识”。“记识”,记,是对常识的掌握;就是说,记住某个作家,及其作品即可。如,杜牧,晚唐诗人。学过的作品,诗歌有《清明》、《山行》,文章有《阿房宫赋》。识,则是对常识作出识别、辨析。比如:“杏花村馆酒旗风”化用了晚唐诗人________(人名)的诗句。
措辞上作出了调整,意味着考查的侧重点也将相应发生变化。今年由相关信息来推断、辨析作家、作品的考查形式可能出现。
复习,就是要打开课本,把其中涉及到的著名作家和作品一一列举出来,做一个目录。按中外分出两大类,再以古今为序,将著名作家、作品,以及与他相关的常识整理出来,逐条用文字表述;也可以绘制表格,进行填空。注意,内容要以课文下注释①为准。
2、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和表达作用
对这一要求可以理解为“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表达作用”是目的,而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是手段,强调的是考生运用这种知识的能力。比如,一个成分比较复杂的句子,必须抓住其主干,才能弄清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一组句子的内在结构,必须抓住它们的逻辑关系,才能弄清楚表达的层次和意思。
“表达作用”是今年考试说明新增的要求,这预示对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的考查将进一步与文本相结合,考查其在语言环境中所起的具体作用。这一要求,有助于学生理解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对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包括哪些?高中课本中所介绍的,主要有词类和词性;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词性十二种,还有单句复句,标点符号等。复习中,对高三(上)课本所附录的常见十二种修辞方法;高三(下)附录复句的有关知识等,都要作一个系统地梳理。
预计在接下来的高考中,这一知识点考查的侧重点会发生变化,即由选择恰当的词语转移到在文中“表达作用”的回答上,题型也相应地由填空题改变为简答题。
3、理解常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对“知识”的掌握,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记忆”、“识别”、“理解”这三个层次。以“能力立意”为原则的上海市高考侧重于对“理解”的考查。
今年对修辞点考查的表述发生了变化。以往表述为“理解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现在用“表达效果”取代了“表达作用”。
“表达作用”是围绕作者写作目的来展开的,只能围绕文章中心来命题,答题;而“表达效果”是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对读者产生的影响,是读者从阅读中获得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可以是关乎全局的,也可以只是局部内容的强化,甚至是主观的、开放的理解。这样,“修辞题”就会由识记概念,转向对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可能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命题,强调对文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4、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解释”,说明文言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句子表达方式是有一些独特的地方,“解释”就是把文言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形式。
“解释”应遵守文言句子翻译的“三条”标准,即信、达、雅。信,就是准确,译句准确表达原句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畅达,译句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优美,译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遵守“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句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句中的词语,灵活处理原句子结构。
这种改变,表明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会以简答题出现,突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5、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文学作品”,课本中是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复习中对照《考试手册》,认认真真地把课本中学过的文学作品,从内容和写作特点两大方面进行一次梳理,对名词术语一定要准确理解。
“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创作的重要目的。小说、戏剧,这类记叙性文学作品,主要是塑造人物形象;寓言、神话类作品,主要创作象征性形象;抒情性作品,主要创造意象。无论是形象,还是意象,都属于艺术形象的范畴。
二、两个比例的变化
试题难易度的比例,去年规定为3:7,今年第一次将比例规定为“1:2:7”,对“难题”、“较难题”的比例作出了明晰地表述。试题难易层次鲜明,更具区分度,更有利于高校对人才的选拔。这意味着基本题还将保持往年的份额,也透露出今年高考有15分左右的题目富有挑战。
试卷测量目标的比例,第一次对阅读部分能力54%的比例作出了细分:“识记与理解约16%、分析与综合约28%、鉴赏与评价约为10%”,相当于3:5:2的比例分布。由此预计,重点在“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考查,难点有可能集中在“鉴赏与评价”能力的考查。
三、题型比例的变化
由“试卷测量目标的比例”,预计10%的难题将集中于“鉴赏和评价”能力的考查上。这一考点一般会设置开放性试题,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鉴赏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在考前有针对性地练习,以保证答题的全面、流畅。
20%的较难题当以主旨的把握、内容的拓展等较为客观的简答题为主,也可涉及客观题。
70%的基本题则主要从课内牵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等。复习就一定要把高中课本中基础知识作比较全面的梳理,注意理解并掌握其中的规律。
总之,依据《考试手册》,“结合现行的高级中学《语文》教材”,落实每一个考点,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针对薄弱环节,定点强化训练,想在高考中考出理想成绩不是难事。
制图邬思蓓
□市北中学朱寄望
上海市《考试手册》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更是考生复习备考的基础。阅读并理解2011年高考《考试手册》,可为复习找准方向。
一、考试内容的变化
1、记识课文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识记”改为“记识”。“记识”,记,是对常识的掌握;就是说,记住某个作家,及其作品即可。如,杜牧,晚唐诗人。学过的作品,诗歌有《清明》、《山行》,文章有《阿房宫赋》。识,则是对常识作出识别、辨析。比如:“杏花村馆酒旗风”化用了晚唐诗人________(人名)的诗句。
措辞上作出了调整,意味着考查的侧重点也将相应发生变化。今年由相关信息来推断、辨析作家、作品的考查形式可能出现。
复习,就是要打开课本,把其中涉及到的著名作家和作品一一列举出来,做一个目录。按中外分出两大类,再以古今为序,将著名作家、作品,以及与他相关的常识整理出来,逐条用文字表述;也可以绘制表格,进行填空。注意,内容要以课文下注释①为准。
2、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和表达作用
对这一要求可以理解为“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表达作用”是目的,而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是手段,强调的是考生运用这种知识的能力。比如,一个成分比较复杂的句子,必须抓住其主干,才能弄清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一组句子的内在结构,必须抓住它们的逻辑关系,才能弄清楚表达的层次和意思。
“表达作用”是今年考试说明新增的要求,这预示对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的考查将进一步与文本相结合,考查其在语言环境中所起的具体作用。这一要求,有助于学生理解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对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包括哪些?高中课本中所介绍的,主要有词类和词性;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词性十二种,还有单句复句,标点符号等。复习中,对高三(上)课本所附录的常见十二种修辞方法;高三(下)附录复句的有关知识等,都要作一个系统地梳理。
预计在接下来的高考中,这一知识点考查的侧重点会发生变化,即由选择恰当的词语转移到在文中“表达作用”的回答上,题型也相应地由填空题改变为简答题。
3、理解常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对“知识”的掌握,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记忆”、“识别”、“理解”这三个层次。以“能力立意”为原则的上海市高考侧重于对“理解”的考查。
今年对修辞点考查的表述发生了变化。以往表述为“理解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现在用“表达效果”取代了“表达作用”。
“表达作用”是围绕作者写作目的来展开的,只能围绕文章中心来命题,答题;而“表达效果”是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对读者产生的影响,是读者从阅读中获得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可以是关乎全局的,也可以只是局部内容的强化,甚至是主观的、开放的理解。这样,“修辞题”就会由识记概念,转向对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可能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命题,强调对文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4、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解释”,说明文言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句子表达方式是有一些独特的地方,“解释”就是把文言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形式。
“解释”应遵守文言句子翻译的“三条”标准,即信、达、雅。信,就是准确,译句准确表达原句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畅达,译句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优美,译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遵守“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句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句中的词语,灵活处理原句子结构。
这种改变,表明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会以简答题出现,突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5、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文学作品”,课本中是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复习中对照《考试手册》,认认真真地把课本中学过的文学作品,从内容和写作特点两大方面进行一次梳理,对名词术语一定要准确理解。
“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创作的重要目的。小说、戏剧,这类记叙性文学作品,主要是塑造人物形象;寓言、神话类作品,主要创作象征性形象;抒情性作品,主要创造意象。无论是形象,还是意象,都属于艺术形象的范畴。
二、两个比例的变化
试题难易度的比例,去年规定为3:7,今年第一次将比例规定为“1:2:7”,对“难题”、“较难题”的比例作出了明晰地表述。试题难易层次鲜明,更具区分度,更有利于高校对人才的选拔。这意味着基本题还将保持往年的份额,也透露出今年高考有15分左右的题目富有挑战。
试卷测量目标的比例,第一次对阅读部分能力54%的比例作出了细分:“识记与理解约16%、分析与综合约28%、鉴赏与评价约为10%”,相当于3:5:2的比例分布。由此预计,重点在“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考查,难点有可能集中在“鉴赏与评价”能力的考查。
三、题型比例的变化
由“试卷测量目标的比例”,预计10%的难题将集中于“鉴赏和评价”能力的考查上。这一考点一般会设置开放性试题,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鉴赏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在考前有针对性地练习,以保证答题的全面、流畅。
20%的较难题当以主旨的把握、内容的拓展等较为客观的简答题为主,也可涉及客观题。
70%的基本题则主要从课内牵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等。复习就一定要把高中课本中基础知识作比较全面的梳理,注意理解并掌握其中的规律。
总之,依据《考试手册》,“结合现行的高级中学《语文》教材”,落实每一个考点,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针对薄弱环节,定点强化训练,想在高考中考出理想成绩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