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高考不到20天,这份“高考秘籍”请收好!

2021年05月19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21年高考即将到来,距离大考仅剩十几天的时间,如何复习备考,如何将备考效益最优化,是高三师生最关心的问题。最近有不少“高考秘籍”在网络上传播,中教君也为老师们整理了一些关于各学科复习方法的“干货”,供老师和家长们参考~

语文:关注“语用之变”,提高实战能力

所谓“语用之变”,指近些年来考试评价强调“语言运用”而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基于真实情境,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重视语文学习的“实用”。

值得留心的是,“语用之变”带来了题型的变化。比如2020年山东卷和2021年测试卷,在“语言文字运用”的5道题中,除了病句修改,其他4道题都不相同。山东卷题型分别为选择破折号作用、分析比喻特点、比较改写效果、新闻压缩,测试卷分别是选择填写语句、选择修辞手法、据语境填写语句、概括段意。这种大幅度的题型变化,在之前的高考试卷中是不可想象的。从“语用”角度看,善变且无套路,才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形态。

这种变化意味着,试卷中出现陌生的文本内容和没见过的题型将成为常态。这提醒我们,最后阶段的复习,应多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实战”,切实提升自己用语言文字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科学训练,增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精练精讲,控制训练强度。高考最后阶段,教师要自己沉入“题海”中,精选题目,而让学生跳出“题海”,要让学生练一题会一类,吃透该类试题的题型特点、答题思路、答案组织、过程书写等。教师在讲评试卷时,要讲学生理解不了的疑点、易错点、盲点,讲学生归纳不了的方法、规律,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讲,给学生时间去总结、体会试题的考查意图,总结答题感受和方法。

政治:精准把脉,切勿机械刷题

政治学科的时效性决定了政治高考的命题情境必须具备新颖性、简明性、丰富性、真实性、典型性,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热点。把好热点的脉,才能抓住复习备考的核心,把握综合训练的有效载体。在最后冲刺复习阶段,我们依然要以双循环发展格局、建党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中央一号文件、科技自立自强等长效热点为背景切入,梳理其中的微热点,按照“主题—话题—情境—问题”的逻辑,模拟高考命题方式,在综合训练的基础上穿插进行微热点专题的复习,在思维训练、综合提升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

历史:做精准备考的研究者

做好考前模拟演练。后期备考一般会进行六至七次模拟考试。七套题目要有整体规划,第一、二套总体难度适中,突出基础内容、基本方法和规律的考查;第三、四套难度适当加大,突出信息提取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考查;第五、六、七套力争贴近高考,关注热点问题。第七套试题的命制通过双向细目表分析考查内容的分布、频度和难度。

命题应遵循历史学科“无材料不问题”的原则,特别突出对于原始材料的挖掘,突出对最新科研成果的运用。命题立意要突出历史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观念,同时强化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的考查。

地理:关注社会发展,提升学科素养

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大多选自真实情境,素材既来源于生产、生活或国家发展战略,也同时关注全球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凸显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因此,冲刺阶段的复习,教师可在课堂上多与学生分享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解读这些地理时事热点背后所体现出的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以及立场、观点与思维方法。

社会发展等地理热点问题仅仅是试题的情境,复习时切忌让学生去记忆热点本身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而应通过与学生交流探讨时事热点话题,关注学生运用时事热点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英语:依据学生学业水平精准施策

成绩中等的学生往往在各种题型上都有不足,多少总会失分,而且发挥不稳定,成绩忽上忽下。究其缘由,无论词汇还是解题技巧,多半是一知半解。鉴于此,建议这一部分学生鼓舞斗志,逆势而为,其中“落地”是黄金法则。针对基础薄弱学生,“看不懂”是基础薄弱学生的共性。我建议这一部分学生要勇于取舍,在复习最后阶段“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主要矛盾。

物理:聚焦必备知识,强化关键能力

聚焦热点,强调应用,关注前沿科技话题。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要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因此复习时既要兼顾基础性,又要注重新颖的物理情境,关注前沿科技话题,尤其是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比如天问一号拍摄高清火星影像图、华龙一号核电机组、远距离量子纠缠纯化、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嫦娥五号返回地球等。

化学:对知识与方法进行重构

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化学教师要转变观念,从“练+讲+考”的循环圈中跳出来。通过对高考真题的深入研究,追本溯源,通过“主题”链接教材重点课题、热点知识专题和创新功能性试题,对教材知识和解题方法进行重构,让学生对知识专题进行自主构建,从而寻找复习的聚焦点和突破点。

教师教学应淡定从容,回归本质

各科备课组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回归教学本质。一是回归教材,认真做好教材研究、错题回顾等工作。二是回归课标,认真研究高考真题,研究各学科课程标准,思考今年高考试题的走向;集体精心打磨后期试题,强调试题的筛选、改编;试题编制时注重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灵活性,在注重难点重点的情况下,应避免“偏、怪、难”,充分发挥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三是回归系统,通过适度的试题帮助学生完善知识框架的建构,确保知识成系统、成网络,弥补第一、二轮复习中的知识漏洞。

教师要带着平常心、自信心走进课堂。教师课堂的平常心、自信心体现在敢选、敢评、敢不讲,课堂讲授除知识点外,要更多着眼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注重审题、答题、得分技巧与方法的点拨。课堂教学提倡讲练结合,教学安排侧重多练精讲,练习题可写详解印发给学生,减少讲评课时,提高讲评效率,加强教学针对性。

教师的课后辅导要有针对性,要能更具实操性地为学生提供备考建议。教师要研究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测试所提供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为学生“把脉”。教师要科学地理解角色转换,从“台前”转为“幕后”并不代表不作为,也不代表没有作为空间。教师只有精细研究,才能把控好学生备考方向,才能调整好学生学习节奏,稳定学生备考心态。

学生要优化身心状态,提升效率

最后一个月里,学生调整好身体状态、心理状态非常重要。学生应结合学校安排,规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注重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学生,我有7条具体的建议。

建议一:思想纯粹。最后一个月要剔除一切不必要的外源信息,远离电子产品和消遣式娱乐方式,减少外界的干扰,思想更纯粹,目标更单一,作息更规律,休息更科学。

建议二:稳定情绪。稳定的情绪就是好的情绪。高三后期,考生容易因为压力大而导致较大的情绪波动。科学研究表明,人保持平稳冷静的情绪,更容易作出正确的决定,更容易将“会做”转化为“做对”,因此,在快节奏高强度的学习生活中,要调适好自己的情绪,让情绪处于平稳状态。学生要多与自己比,少与同学比,做一个“输得起”的人,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懂得用健康的方式释放压力,另一方面要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劳逸结合,不打疲劳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建议三:适度锻炼。很多学生因高三后期学业紧张,便整天待在教室,不愿参加体育锻炼,这是不可取的。体育锻炼有利于释放压力,提升学习效率。每名学生每天都应当坚持适度的锻炼,每天的锻炼要保持一定的强度,同时在锻炼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挑战困难、不轻易服输的意志品质。

建议四:激发潜能。高三后期,无论是有教师引领的课堂,还是学生自主安排的自习,都要将“方向与效率”摆在首要位置。高三后期有大量的自习时间,这些时间主要用于完成作业和自我复习。关于作业,我建议学生对各个学科均要进行定时训练,激发自己的高效潜能。关于自我复习,我建议学生:对优势学科,主要采取纵向突破的方式,努力构建学科知识框架体系并辅之以重点题型、易错警示等的复习;对劣势学科,主要采取横向突破的方式,选择高考的高频考点进行专题突破,要敢于且舍得用整块的时间去突破最紧要的专题;对中等学科,可将纵向突破与横向突破结合起来。

建议五:保持节奏。节奏感对于高三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学习节奏、考试节奏、运动节奏、睡眠节奏等都要尽可能保持科学性和规律性。以睡眠节奏为例:不能无底线地挤压睡眠时间用于学习,想要用延长学习时长来获得理想的学习成绩,这样只会导致第二天效率低下,因为效率低下,又只能进一步挤占休息时间来弥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学生及家长都要高度重视科学的睡眠对学业的正向促进作用,形成睡眠和高效学习的良性循环。

建议六:时刻细心。细心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习惯和能力,需要渗透到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考场答题为例,养成工整书写和规范答题的习惯,可以规避不必要的低级失误;养成分区域打草稿的习惯,可以提高检查的效率,也更容易查找出因粗心导致的错误。检查的习惯尤为重要,检查是对抗失误最直接的方式,要将检查整合到考试过程之中,将检查当作考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学会在做题过程中将不太确定的题号标注,做了标注的题号进行优先检查。这些习惯都是细心的体现。

建议七:相信自己。迎战高考的路途注定是孤独而艰难的,一定要相信自己并坚持梦想。没有人会嘲笑你的目标有多高,人们只会嘲笑你的努力与目标不匹配。

高考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高考也绝不是一种短时瞬间的劳作。

雕塑自己的过程,

必定伴随着疼痛与辛苦,

一锤一凿的自我敲打,

就是在塑造更好的自己。

愿勤于思考、甘于付出的学子

踏实走好每一步,

遇见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