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书“变脸”看时代变迁

2015年08月14日 来源:京华时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上世纪90年代

考生须亲自填写通知书邮寄地址

在90年代中期以前,考生们填报志愿时,还会收到一个信封,考生需要亲自在信封上填写通知书的邮寄地址。

当时已经在广院任教的任金州说,90年代中期前通讯仍不发达,常常出现大学录取通知书丢失的情况。此外,高校在通知书中会给考生一个报到期限,如要求考生9月1日到9月15日报到,如果到期不报到就视为自动弃权,高校会从第二天开始补录下一个考生。“所以经常出现学校补录了,但是之前被录取的考生又拿着录取通知书来了”的情况,但因为这些原因,考生已经无法入学。因此,学校为了降低风险,要求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亲自填写地址。“那时候学生常常把通知书邮寄到父母的单位”。而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已经不再需要转户口了。

杨洪波是1996级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如今回忆起当年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场景,他表示仍然历历在目。

“到学校后看到黑板上写着北师大录取一人,我的心情很紧张,因为不知道除了我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人报北师大。”杨洪波是云南玉溪第一中学的考生,他说,进到办公室,班主任拿出一个牛皮信封,里面就是他的录取通知书,“当得知这录取的一个就是我时,我跳了起来,情不自禁拍了一下手,感觉那一刻是自己最快乐的一刻了。”

杨洪波说,他的通知书正面是红色主色调,是北师大的南大门,挂着大灯笼,很喜庆的感觉。“最喜欢背面的图案,是一个古典的长亭,到了北师大后就一直到处找这个地方,都没有找到。”

杨洪波表示,学校选了一个大家都很喜欢的校内景点印在通知书背面,但后来才得知那是在北师大北校,即原来的辅仁大学校园内,有很多电视剧选择在那拍摄。他说,很多同学后来去北校找到了这个长亭,与通知书上的图案相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