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调查:读大学做什么? 能讲清的95后不多

2013年09月11日 来源:长沙晚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相关链接

  三个不同年代人的大学收获

  “为什么要上大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把这个问题改成“上大学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为了更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我们特别采访并整理了三个不同时代的人的故事。

  人物:刘时能 1958年入读中南大学(原为中南矿冶学院),曾为企业老总,现已退休

  感悟:大学锻炼了意志,让我学会从容面对人生

  生于1939年的刘时能是爷爷级老大学生,他告诉记者,他1958年进大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炼钢铁,“当时年轻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时常饿肚子,要不只能忍着,要不就跟着同学老师去岳麓山采野菜充饥。”刘时能说,在那个年代,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有限,但是跟着那些学术泰斗他学会了两件事:忍耐和锻炼身体。如今刘时能老先生已退休,一生顺流逆流从容面对。

  人物:张树林 1980年入读湖南师范大学(当时的湖南师范学院),现为湖南一家出版社董事长

  感悟:对知识的欲望是爆发式的,影响我整个人生

  张树林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大学生。为什么要上大学呢?“学到的知识影响我整个人生。我们对知识的欲望是爆发式的,吃饭时都在看书。老教授也诲人不倦。所以那拨人,现在很多都成了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人物:刘裕 2007年上大学,现为湖南大学研二学生

  感悟:文化交流的自由让我享受到知识的乐趣

  1989年出生的刘裕在大学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找到了对电影的兴趣,考取了研究生。“在四年中,大学开设了很多泛课程,这些非专业性质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的兴趣。学校图书馆、名师学术讲座、校外的各种读书学会,这种文化交流的自由让我享受到了知识的乐趣。”

  对大学生活的期待

  2人觉得“比较一般,没太大感觉”

  20人对大学生活非常期待

  来大学是干什么的?

  8人回答集中于学习,称想体验不同于高中的生活

  14人没有明确回答,“不知道”是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对大学生活的规划

  具有明确规划的只有1人,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学习上的目标等

  21人表示要看自己进大学之后的情况,对于听取学长的意见也比较有兴趣

  (记者 岳霞 实习生 刘曼霖)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