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把握高考的五个关键时间点

2007年05月31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距离高考还有一周左右的时候,考生必须拥有“轻松不放松”的备考理念,将考前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尤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年一度的高考将要到来,考生应如何调适高考期间的情绪和心态呢?笔者建议考生遵循考试规律,以平稳心态面对高考——
    
    考前:养精蓄锐轻松备考
    
    在距离高考还有一周左右的时候,考生必须拥有“轻松不放松”的备考理念,将考前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尤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调整晚睡时间。在临考前的这段时间里,考生必须把自己从“开夜车”的紧张复习中“解放”出来,将睡眠时间逐渐调整到晚上十点半左右,并力求形成新的睡眠“习惯”。唯有如此,才能以饱满的精神迎接高考。
    
    二要适当进行体能活动。考前虽不提倡进行较长时间的剧烈活动,但必须适当增加体能活动,比如跑跑步、听听音乐、打球,等等,这样能够消除疲劳、调节大脑,强化临场应试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要避免中断复习。在高考临近的最后几天里,考生可以做做卷子、翻翻课本、记公式、读英语,以轻松状态持续复习,但绝不能完全抛开备考内容,以大量时间去玩或去看与高考无关的书。如若不然,在这种情境下形成的“优势兴奋灶”,必然导致高考临场后的“应试感觉”丢失。
    
    需要提醒的是,临考前的最后一天,考生要尽量做到“昼宜活动晚迟上床”。所谓昼宜活动,就是要强调白天适当地进行体能活动,可以保证睡眠的质量。所谓晚迟上床,就是要与近期调整后的晚睡时间保持一致;如果晚睡时间提前,一旦左右翻转难以入睡,就会产生焦虑心理,影响第二天的高考状态。其实失眠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保持平稳心态:“不担心它,不控制它,由着它去,爱什么时候睡着就什么时候睡着……”心绪平和了,睡眠会重新形成一个自然状态。
    
    迎考:充分准备周全思考
    
    高考与所有竞技活动一样,走进开考首科,往往是考生心理压力最大的“关卡”之一。几乎所有考生都希望旗开得胜,首战告捷,为后面的考试赢得一个好的心情。鉴于此,笔者建议考生要“充分准备,周全思考”,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以“临近式连接复习”的方法强化考前信心。当距离高考临场仅剩两三天的时候,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全科推进中适当走出来,面对开考首科进行有针对性的轻松复习。比如,可以系统确认各类题型,认真回顾主干知识,通过整合梳理,做好考前“热身”;做些难度适中的试卷,重点复习容易出错的地方,通过强化学习,形成临场前后的良好状态。
    
    其二,以“期望适中的目标”找回平稳心态。经历过高考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只有目标适中,才能具备平稳心态,才能确保正常发挥。每一位考生走进开考首科考场,都应当告诫自己:不奢望超常发挥,只求考出真实水平;不刻意为难自己,只要把学会的都答出来。
    
    其三,以“平时的临场经验”处理遇到的问题:
    
    ——如果临场前后紧张胆怯,可鼓励自己:有什么可怕的,考场还是那个普通的教室,考题还是那些学过的知识,只不过多了几位陌生的监考老师罢了。假如能这么想,就会觉得自己的怯场行为像小孩子一样幼稚可笑。
    
    ——如果动笔答卷时手颤心跳,十分紧张,可告诉自己:每次临场后都是如此,若能稳住自己,做出几道题后就没事了。其实,每个考生在平时考试中都有这样的临场经验。
    
    ——如果遇到难题心里恐慌,可这样暗示自己:试题难,大家一样难!若能这样叮嘱自己,心态便会逐渐恢复正常,就一定能够找到处理难题的应对办法。
    
    ——如果考卷偏长,情绪急躁,无效行为增多,可及时提醒自己:“以冷静寻找感觉,以沉稳赢得效率”。这种提醒带来的理智行为,会帮助考生减少临场失误,提高答卷效率。

    考试:仔细认真尽力而为
    
    考生面对薄弱学科,应试心态失去平衡的最大特点是:心里没底,信心不足;生怕考题偏难,导致临场答卷时丢分过多。鉴于此,笔者建议考生“确认自己,尽力而为”。
    
    ——确认自己,就是对应考薄弱学科的实力水平进行准确定位。试想,如果考生能够依据自己平时在“月考”或“模拟考试”中的临场发挥,找到应考薄弱学科的“上限成绩”与“下限成绩”,知道自己的基础和实力处于什么位置,心里就有了底。即使临场发挥差一些,大不了也就落个平时的“下限”成绩罢了;如果临场发挥好一点,一定能够争取到平时的“上限”成绩。这样一来,由于找到了应考薄弱学科的信心基点与努力目标,临场发挥自然就有了信心。
    
    ——尽力而为,就是要把“努力作答”与“坦然放弃”辩证地结合起来。在应考薄弱学科的答卷过程中,考生会多次遇到疑难考题。在这种情形下,考生一方面要按照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实力水平,不轻易放过一道有可能得分的疑难考题,做到分分必争;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超出自己作答能力的疑难考题,要理智、果断地放弃。这样处理“力不从心”的疑难考题,不仅能给其他考题的思考与作答赢得更充分的时间,而且能使考生始终保持一种平稳心态。
    
    相反,如果考生一味执拗地停留在疑难考题上面,一旦引起焦虑反应,失去平稳心态,就会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
    
    考中:心绪平稳关注下科
    
    每年高考期间,从走出考场的人流中,总能看到或多或少的考生情绪沮丧、信心不足。毫无疑问,他们属于前科应试出现意外失误的一类考生。如果这些考生不能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快地从前科失误的沮丧情绪中走出来,下科考试就会失去平稳的应试能力。
    
    为了避免这种不良应试状态的发生与延续,笔者提醒考生要“心绪平稳,关注下科”。多学科应试不要以“一城一池”的得失论输赢。前科出现意外丢分现象固然是痛心的,但由多学科、多场次联合而成的高考应试的成与败,绝不是一两次偶然失误所能定论的。
    
    笔者在历年来的高考跟踪调研中发现:相当多的考生,都曾有过前科发挥失常现象。但由于他们能及时调整状态,保持平稳心态面对下科考试,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地取得了好成绩。切不可因为前科丢分,而刻意拔高下科应试的期望目标。
    
    考后:接纳自己把握明天
    
    高考之后的考生情绪调整,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以平稳心态正确接纳自我、准确评估分数、如实填报志愿、积极把握未来等一系列问题。
    
    概括起来,高考结果带给不少考生的不良情绪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未能实现理想目标而气馁悲观;二是因为高考成绩未能达线而自卑消沉;三是出于高考复读一再失利而抑郁失落。
    
    为此,笔者提醒考生要“接纳自己,把握明天”。平时成绩优秀但未能考取理想大学的考生,可在大学期间勤奋努力,矢志考研,最终一定能够跨入向往已久的理想大学。
    
    如此一来,原先那种悲观、消沉、失落的情绪反应必然会得到有效化解。心胸变得开阔了,接纳自己就会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对于正确地把握明天就有了积极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