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首页 > 家长必读

不做“保姆式”陪考家长

2021年03月18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心理教师魏兴

高三时间已过大半。相信考生们在经历了上学期和寒假后都有收获和成长。面对越来越近的高考,考生不仅要对自己的心态情绪、学习方法等不断进行调整,父母也要不断校正定位,有效激励和帮助孩子备考。在备考这个关键时期,考生努力学习、父母为孩子提供帮助和指导本是正常、普通的事,但为什么有时会出现孩子不愿意、父母干着急的情况?究其原因,这可能与父母对高考过于敏感有关。很多父母希望替孩子准备好一切,不自觉地充当了“保姆”的角色,而这也诱发了考生和父母间的矛盾冲突。建议父母不要事事包办,避免孩子出现不符合年纪的依赖性,从而变得脆弱、易败。以下有几条具体建议可供父母参考。

管控自我情绪

高三生父母肯定知道高考的重要性,也知道尽量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但部分父母对高考的期望过高,担心孩子准备不足,因此总是希望能做点什么。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有些做法其实是一种内在焦虑的外在表现。孩子是能从父母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这些负面情绪的。而过多的照顾反而在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更多压力,甚至引发孩子负面情绪的爆发。

建议父母即使出现情绪波动,也尽量不要让孩子感觉到。孩子偶尔出现紧张、焦虑或其他情绪,是正常现象。毕竟在压力面前,孩子也需要一个合理的出口释放。父母不要过于担心,也不要因此而过分关怀。父母先释怀,才不会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孩子。

不要过度小心

在孩子备考阶段,父母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后勤方面,对孩子生活的关注不需要大张旗鼓,千万别好心办了坏事,给孩子制造出更多紧张氛围。如每天端茶送水,不敢看电视,说话很小声,晚上要等孩子睡后才能安心睡觉等。这些都容易隐性刺激孩子敏感的神经,加重孩子内心负担造成压力。

建议父母可以换位思考。试想,如果自己每天都在别人的注视下工作,且看到别人总是小心翼翼地做事,感受到别人总是担心影响自己,心态将会怎样?父母要先过好自己的生活,调整好自身情绪,不要把关注点全都放在孩子身上。只有自己真正放松下来,回归原本生活,才能让家庭氛围更放松,让孩子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

强化亲子沟通

作为备战高考的家庭,要非常重视亲子间的交流,尤其是关键时间点。这不仅会降低孩子负面情绪的程度,更有利于增强其自信、乐观、抗挫折的品质。父母把积极情绪传递给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对考生备考能起到很大帮助。

建议父母在亲子交流时注意交流技巧,切勿只把谈话主题放在学习上,因为这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的抵触情绪,无形中增加其心理负担。绝大部分孩子进入高三后都能主动学习。父母不必“火上浇油”。日常亲子沟通中要多跟孩子聊聊他感兴趣的话题,要给孩子保留合理的情绪宣泄渠道。即使在成绩产生起伏或情绪出现波动时,也不要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鼓励孩子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远比说教要好得多。

避免事事包办

很多毕业年级考生父母在接受心理咨询时都希望老师能说说“作为陪考家长,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有效备考”。父母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毕竟高考是孩子要亲身经历的,“万事皆由父母代劳,你只要学习就行”的心态要有所转变,因为这样反而会加大孩子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亲子冲突。

建议父母要让孩子做些“跟学习无关的事”,例如做简单家务,整理书桌等。这些都是让孩子劳逸结合、宣泄内心压力的有效方法。对于已经或即将步入18岁的孩子,如果生活琐事都由父母包办,看似省出了“好好复习”的时间,但其实更易诱发逆反,在学习上缺乏自觉主动性,对问题欠缺深度思考和自我反思,进而影响备考效果。所以,父母让孩子做些原本他应做、也有能力做的事,有助于培养孩子自觉、主动、上进、坚强等良好意志品质,更有利于备考。

总之,父母要找准自己在此阶段的角色定位,“保姆式”的陪考不可取,在拥有自我良好心态、正常生活的基础上多跟孩子沟通交流,鼓励孩子自己做事,相信更利于助孩子备考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