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教育强国建设新方位 · 二○二三年中国教育观察(上)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增强历史主动 强化支撑能力
又是一年岁末,回首过去的一年,如果评选年度教育热词,你会选什么?
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年来,教育部先后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中部、东北地区等区域召开多场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研判如何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
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系统谋划部署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启动“国优计划”、开拓高素质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新赛道……一年来,一系列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政策举措陆续出台。
“教育强国”无疑是过去一年教育领域热度最高的一个词,没有之一。
历史浩荡,进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教育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又如何在新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极端重要!这是对教育在强国建设中地位的概括。从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到中央政治局围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行专题学习,无不凸显了对教育的重视和期待。
纵观人类文明史,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把教育视为对未来的“战略投资”和持久繁荣的根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
战略先导、重要支撑、有效途径、基础工程,这四个关键词,是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阐释,是对教育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同时,也为教育强国建设锚定了新方位,赋予了教育在新征程中更加艰巨和光荣的使命。
教育何以重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教育为何愈发重要?关键就在“支撑”二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一代又一代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支撑起民族复兴这一宏伟大厦。
支撑还体现在,教育强国建设要紧密围绕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核心功能展开。这要求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上取得新突破,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上不断强化支撑力,书写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的闪亮篇章。
支撑更体现在,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美好生活的向往上。人民是教育事业的阅卷人,人民满意不满意是评判教育强国建设成效的根本尺度。教育承载着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功能,更被寄予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畅通社会流动、推进社会公平的重任。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人民满意始终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最终价值追求。
正是基于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过去的一年,教育系统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和历史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五育”并举育人机制,深度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更加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提质扩优专项行动,不断夯实基础教育这一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不断强化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
正是在这些点滴日常中,在日拱一卒的进步中,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时代画卷徐徐展开。展望未来,立足于教育强国建设所面临的复杂环境,还需要我们持续攻关重点难题和关键问题,多做实事、不做“盆景”,以更有力有效的举措,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回应人民和历史的期待。
(本报评论员 执笔人:杨三喜)
“五育”并举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
事 件
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3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5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7月,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开幕。8月,中宣部会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出版。10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11月,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在南宁开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过去的一年,国家出台系列推进“五育”并举的政策文件,不断完善立德树人机制。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中宣部会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出版,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时代课题、引领实践发展、推动伟大变革。依托该教材完善“大思政课”工作格局,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颁布,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过去一年,不断推进“双减”政策的科学执行。青少年读书行动如火如荼开展,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聚焦心理健康,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动切实把心理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科学教育推动智育发展。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为在“双减”政策推进过程中,做好科学教育“加减法”进行了顶层设计。建立相关改革衔接机制,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重视体系化设计安排,促进家校社协同推进科学育人。
以大运会、学青会为契机,积极推进体教融合发展,打造体育教育强国。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举办,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在南宁开幕,推进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有机融合,强调健康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培育。全面提升体育教学活力,体教融合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全社会掀起重视体育热潮。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目的。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愿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需要培根铸魂,接续努力。
要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上下功夫。在教育内容体系建设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各级各类教育的教材编写、教学设计、质量评价中,针对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方式,融入党的创新理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变革,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知识发展规律,将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统合在一起,形成适合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知识呈现要求的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善于运用网络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要在推进学生发展方式的转变上下功夫,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落实到学校评价、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案之中。尤其是在教育评价改革中,更多关注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学科领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要改变考试结构,纳入有关学科的知识点和能力测评,以考试结构的变化牵引教育教学的改革。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是“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要把心理健康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这一个学科的教育,而是涉及所有学科的综合化推进问题,这就需要学校根据学情、教情、教育设施等综合推进,形成因校、因地、因人制宜的模式。
(作者:薛二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更扎实
事 件
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7月,《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发布,发布11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8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正所谓树高千尺,其根必深。基础教育的基点工作越扎实,其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支撑作用越稳定。2023年,基础教育跨过“有学上”和“基本均衡”的关口,布局与发展整体向好、向稳、向深。一是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完善普惠保障机制,加速迈进“有法可依”新时代。二是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面向2035年,对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系统谋划部署。三是持续深化课程改革,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引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转变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四是在教育“双减”工作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系统谋划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思路举措。五是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出台《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学校、家长和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责任。六是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发展,推出“国优计划”,支持高水平高校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继续推进实施“银龄讲学”工作,共同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培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2023年,紧紧围绕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在“一体两翼五重点”建立现代职教体系上推出了很多新政策举措。加快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机制,教育部分别与天津、山东、广西、黑龙江等省份联合印发文件,试点建立部省协同推进机制。公布第一批28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支持建设首个国家级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出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方面,出台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平行论坛“数字变革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彰显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引领力、影响力。在兰州召开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会暨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发布了《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兰州倡议”》,提出以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全面振兴引领中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
展望未来,教育强国建设呼唤教育高质量发展。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的城乡普惠性幼儿园布局将更加优化,发展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保教质量有效提升;进一步强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动高中阶段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
坚持以深化“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为主轴,围绕落实“一体两翼五重点”,研制出台“中高本贯通培养”“中职发展规划”“职教高考”“第二轮双高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内涵建设”“职教出海”等系列举措,持续释放政策活力。通过固根基、扬特色、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将体系建设改革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继续扎根中国大地,围绕服务新型工业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着力探索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大力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两个先行先试”,聚焦“卡脖子”领域进行集成攻关,推动实现“突围破局”,同时要面向未来10—15年的颠覆性技术开展前瞻性研究;有组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主动揭榜国家的重大任务,共同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普及现代终身学习理念,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社区教育、网络教育等资源建设,加强学习型家庭建设,营造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加强老年大学教育,充分发挥数字化引擎作用,推动学历衔接与互认,真正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倍增器”。
(作者:于发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事 件
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发布,明确在基础学科和“四新”关键领域全面实施系列“101计划”。4月以来,教育部先后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中部、东北地区等区域召开多场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决定启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创建工作。6月,出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12月,《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发布,明确以基础学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为引领,率先进行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改革。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教育领域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一是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3月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2023年工作要点明确,在基础学科和“四新”关键领域全面实施系列“101计划”。作为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计划,“101计划”旨在以课程改革小切口带动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大问题,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今年确立的这些基础学科及关键领域在原来试点的基础上加大了覆盖面,在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均扮演着重要角色。
另外,在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方面,今年也取得了诸多新进展。首届集成电路国际会议在中国召开,并发布了《集成电路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试行版)》,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打造样板。多所“双一流”大学也明显加大了集成电路卓越人才培养力度,本硕博招生指标普遍增加,推进培养方案优化和导师队伍建设。
二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4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委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就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工作作出部署安排。明确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
4月以来,教育部先后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中部、东北地区等区域召开多场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在教育支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等方面广泛听取意见。尤其是在创新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医师培养模式,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等方面加强了统筹谋划。
三是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融”成为2023年的教育关键词——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三融”焕发出新活力。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今年推动“三融”的工作亮点和重点,10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21个省份的28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入选。这也意味着继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之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一体两翼”布局整体实现实质性起飞,进入了建设发展的新阶段,将有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衔接。
过去的一年,教育在“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中尝试和探索更好扮演纽带作用——教育+经济、教育+产业、教育+科技、教育+区域……展望新的一年,期待打开新视野和新格局的中国教育,将“+”出更多可能。
未来一年,中国需要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教育强国建设需要自觉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找准任务定位、突出主责主业,以教育服务能力的升级,助力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巩固增强。
因此,教育发展改革与外部系统的联动还需继续加强,尤其是要提升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国际间战略竞争迫切需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创新。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三位一体”的号角已经吹响,“教育+”的步伐已经迈出,但还需更多落实到实践层面的机制和行动探索。比如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开放式创新”,既要在组织内部开展更为扎实有效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更要切实加强和组织外部的企事业单位的协同培养机制建设。真正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并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更好结合,以教育之强更好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作者:陈先哲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