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怎么变?

2019年11月25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传统的学校为什么非变不可?未来应该怎么样去做,为什么我们要走向未来?

第一,人类教育的梦想让我们要变。从孔老夫子开始就提出人类两个重要的梦想: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一个是公平的梦想,一个是质量的梦想。“质量”也是最大的公平,公平无非是机会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机会的公平现在我们通过义务教育、国家的行为基本上可以做到大家都有机会接受教育。过程的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过程的公平是尽可能让每个人能够接受到比较好的教育。结果的公平是让每个人得到他想要的教育。

所以,公平有两个大层次:普惠性公平和差异性公平。真正最高的境界是差异性公平,帮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样一个梦想人类几千年一直在推动,直到现在这个梦想一直在路上。

第二,现在的学校教育体系是利用大工业生产的方式来进行的。因为在学校诞生之初,人类知识还是少数社会精英享有的,大部分人得不到相应的获得知识的权利和机会,而工业化生产需要劳动者具有基本的读、写、算的能力。

现代学校制度为整个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它的毛病是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不考虑个体,考虑的是群体,考虑的是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人,考虑的是最大效率地让人获得生产所需要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

传统学校假设了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同一个发展水平,假设了一个教室里的学生在学同样的东西都能得到同样的进步,但其实有一部分学生是在做“陪读”,这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的,所以现代学校制度的变革是必然。

为什么我们学得这么痛苦?为什么从学校制度产生之后就不断地有人抱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抱怨?为什么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对自己的教育、学校不满意?因为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对学校满意,因为学校本身就存在这种毛病,它需要变革。

第三,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科技的进步迫使学校要进行新的变革,而且为我们的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支持。因为到了这样一个时代,时时处处都可以学到知识,那为什么一定要到学校去呢?所以从孔子时代的梦想,到现代学校开立的弊病,再到现在技术的发现和发展,都迫使我们提出学校变革的课题。

未来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谁来教、谁来学,学校的形态到底应该怎么样?人类在教育方面的技术投入远超过商业、金融、工业等领域,但是我们一直没有出现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的相关设置没变。

我认为结构性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所以我提出学校要成为学习中心。传统的school变成现在的learningcenter,这意味着学生不再固定在一个学校里学习,而是跨越到不同的学校里学习。为什么研学旅行、营地教育那么盛行?它就是未来的学习中心的模式,而且未来的学习中心不是现在的学校转型,所有的教育机构都将成为学习中心。

在《未来学校》这本书里,我提出了未来课程的构架,未来对现有课程降低难度、大量整合,把更多时间留给个人去构建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们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在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里发挥了多少作用?其实绝大部分发挥作用的是我们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建构的知识体系。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新教育的未来课程体系,基础课程、生命教育。我们编写了一套生命教育读本,把人的生命分为三个维度:长、宽、高。

首先要告诉孩子怎么吃饭、喝水、睡觉,怎么保护自己、碰到灾难怎么应对等生活技能;然后在生命的宽度上,教育孩子要成为受尊重的人;人的生命还要有高度,还要过精神生活,要有价值和信仰。

我们提出了真、善、美。“真”的课程就是两门课:大科学、大人文。现在我们一部分人学科学,一部分人学人文,人文和科学是分立的,用大科学、大人文概念来进行整合的。有人说,你降低难度之后怎么培养面向未来有竞争力的科学家?没有关系,选修,个性化。人的自我建构的能力是非常强的,我们远远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些孩子没进小学就认识了两千个字了,或者拥有大量丰富的知识了,你还让他和其他的孩子一样零起点是不现实的。

未来一定会进入一个能者为师的时代。由于未来的知识传输体系绝大部分可能是由于有人工智能的教师存在,所以我们的教师可能更重要的是偏技能、情感沟通、陪伴、指导、个性化发展,这是未来的教育。

当务之急要做的三件事是:一是建立国家教育资源平台。二是建立国家学分银行。现在我们的考试只看分数,我一直说,只看分数一定选不出好学生。未来的学分银行能比较好地解决过程性评价,这样一个形态在国际上已经有样本。三是改造我们的学校。未来学习中心一定是开放性、综合性的,有自己特色、个性的教育资源,不同的学习中心能相互建立联系,不规定在哪里学习、什么时候学习。

(作者:朱永新   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本文转自“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微信公众号,为朱永新在博鳌教育论坛2019年会上的现场演讲实录,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