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散大学官气不能只靠亲民校长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指望一两个“根叔”来逆转大学里的官气,有点杯水车薪,甚至是南辕北辙的事情。
“根叔式演讲”最后一次在华中科大礼堂上演。3月31日,李培根饱含深情地发表卸任演说,12分钟的讲话谈到多处“遗憾”,他称:“校园里少一些官气,我没能做到。”
官气,就是官僚之气。大学里官气弥漫,大学精神与自由学术就容易窒息。李培根校长任期内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恰恰是其不带官气的亲和作风。从2010年起,每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亲写讲稿,以最普通的语言和感情,讲出学生的所思所想;平时,他还会在大学论坛里“潜水”,倾听学生心声……这些做法深得学子心,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这些年,舆论纷纷为“根叔”点赞,无非是寄望中国的高校能多些“根叔式”校长。只是,指望一两个“根叔”来逆转大学里的官气,有点杯水车薪,甚至是南辕北辙的事情。中国高校行政化之弊,虽不至于积重难返,起码也是日久绵长。制度不转身,校长也不是神仙。
当然,客观地说,教学与服务、学术与行政之间的对垒,是世界教育领域面临的共性课题。早在一个多世纪前,英国著名学者纽曼就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呈现过这种矛盾与反思。更何况中国自古就有“以吏为师”的传统,春秋以前更是主张“官守学业合一”。以此观之,高校行政化既非中国式怪相,也非无源之水。我们反对的高校官气,不是说高校不要行政管理,而是不该以官僚理念左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存在,未必就合理。这些年,肃清高校中的官气,已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无论是“钱学森之问”,还是每年的诺贝尔奖纠结,寻求中国高校体制稳妥而健康地转身,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命题。这当然离不开三重焦虑:一是高校官气浓郁,则权力贪腐更易上演。基建、自主招生腐败案件,近年已呈频发态势。二是官气有碍学术创新与自由。高校等级森严,学术活动行政化,迎评不断、作秀不休,结果就是大学成了政府的下属部门,谋位置、分利益,反倒成了最正经的事情。三是扭曲了高校的自治能力与规律,令《高等教育法》明确赋予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被架空,外行的行政僭越了高校真正的行政管理。
去掉官气,才能涵养学气。去年年底,中国人民大学等六所高校的章程获教育部核准。按照规划“路线图”,所有高校将于2015年年底前完成章程制定。届时,中国大学将集体步入“宪章时代”。只是,谁都看得很明白,就南科大从轰轰烈烈到黯然沉寂的改革来看,打破惯例、跳出窠臼,要跟官气真正告别,“去行政化”显然不是一条轻松的坦途。但蜀道再难,也得往前走。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可见,喊了这么多年的高校去行政化,也该“下雨”了。改革的路径有很多种,某种意义上说,少些官僚、多些“根叔”,也是成功的范式之一。还是那句老话,不见官僚,方有“大”学。(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