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为何成流浪汉

2014年02月14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都是标签惹的祸

面对刘宁的人生大起大落,有人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应试教育,将刘宁的人生归罪于我们的教育失败;有人将矛头直指人性的固执,认为刘宁缺失对社会的必要认识;有人毫不客气地指出是刘宁的好高骛远让他高不成低不就,最终流浪街头。

这种种批判固然都很有道理,都击中了要害,但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刘宁背负的标签让他难以抉择。当我们关注刘宁的命运时,首先该反思的是我们给别人所贴的标签是否成为负能量?

当年,刘宁苦读寒窗终于金榜题名时,或许他的家人、他的亲朋、他的左邻右舍、他的老师,他所生活的社区、他所就读的学校乃至当地的教育局、政府,都可能比他本人要兴奋,要骄傲,要自豪。或许在这个时候,这份荣耀就已成为刘宁背负在身的难以卸掉的包袱,为他日后就业时非理想职业不干埋下了祸根。

而大学生活与过去的生活迥异,这位昔日“学霸”不再具有学业优势,过去高考“状元”标签下的光环留下的荣誉重负更让他难以直面人生。当大学毕业后,不幸的是又多了一个名牌大学的标签。既是昔日的理科“状元”,又是现在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这双重标签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干扰他的心灵,他的就业价值观只能沿着“人往高处走”的轨迹延伸,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愧对这两个人生重要标签。刘宁之所以出现流浪街头的结果,最大的推力莫过于这两个标签的影响。完全可以说,刘宁的理科“状元”与“名牌大学”这两个人生标签是惹祸的真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标签的始作俑者并不是刘宁自己,而是我们的社会。正是社会赋予了不同成绩学生、不同学校学生各色身份标签,让他们背上了不应有的包袱,让他们产生不应有的人生价值观,形成了不接地气的身在云端俯视职业的好高骛远的就业思想。

因此,我们对刘宁现象的关注,不应该继续停留在用各类标签审视的层面,或批判我们的整个教育,或批判其个人的人生态度,让刘宁内心更痛苦更不得安宁。

刘宁变为流浪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长期喜欢给不同的人贴上各色标签,让标签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精神负担,继而害了更多的刘宁而浑然不觉。将刘宁的高考“状元”、“名牌大学”标签去掉,他不就是一个普通人吗?一个普通人成为流浪汉,有什么可怕的?发现后伸出援手,先让他不再挨冻受饿,继而为他牵线搭桥找一个能过日子的工作不就解决了!哪需要大家如此耗精费力高谈阔论反而继续让他痛苦呢!(刘和平 作者系湖南衡阳市石鼓区角山中学教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