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改革为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

2014年0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教学方式转型:由重知识传授向能力提升转变

减少统考科目,意味着检测学科知识点少了,必然要在检测学习能力方面加大分量。更加突出能力选拔,真正体现高考的本义。在以往传统的考试中,考查学科知识为主,只要通过灌输强化知识训练就可以达到考试的要求,甚至还可以拿到高分,能力强的学生如果基础知识不牢固,或者应试要求不合规范,即使能力再强也难被高水平学校录取,加上相当部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关注分数重于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升学率重于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使得部分教师教学重教材而轻教法,重知识而轻能力,使得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成为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减少统考科目后,重知识传授的教育肯定不能适应新的高考要求,高考命题也必然要从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能力的培养与考查尤其重要。学生能力培养离不开课程与方法。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能力的发展。在传授灌输的学习方式下,学生状态是被动的,相当于一个知识容器,输入输出单一。记忆力可能提高了,但思考的空间小,活动实践的机会少,思维能力会下降,创新实践能力不足,学生后续发展欠缺。

教学方式改变应体现在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在教的方面,教师要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变到关注学生成长上,教学的关注点应放在学生能力发展上;在学的方面,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方式上,要从灌输式转为启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方式决定育人质量,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成长,关注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与社会的联系、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的联系、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关注国内国际教学改革的动态,善于传承优秀传统和充分借鉴优秀教学成果。让学生更加阳光,思维更活跃,更善于关注生活、社会、国家,培养家乡情怀和国际视野。既培养合格公民,又培养理想远大,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的优秀学生。

评价方式转型: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由一考定终身的传统高考向构建全国统考、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统一的评价体系转变,这是《决定》提出的明确要求。

学业水平测试体现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力通常是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牢固而全面的基本知识,也难以形成较强的学科能力。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通常要与毕业挂钩,其性质是水平考试而不是能力考试,要求大部分学生得以通过。高水平大学招生录取如何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挂钩,通常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解决途径是:第一,学业水平考试既要体现大众化又要体现区分度。第二,高校录取应当参考学业成绩等级。如在整个高中阶段的10门学科考试中,各类高校要求学业水平考试的各科成绩不低于什么水平。第三,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可以加试更高要求的学科能力,测试方式可不由高校进行,最好纳入社会化考试,由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其成绩作为高水平院校录取的参考。如美国一般大学只要通过SAT1就可以录取,高水平大学要加试SAT2。当然,这种学科能力的测试不能多,否则又加重学生负担。

综合素质评价既要体现国家和学校的共性要求,又要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其评价既要有教师和学校评价,又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包括同学评价和社会评价。既要有学科学业评价,又要有社会实践评价。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实时记录,诚信反映,适时反馈。不少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样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主发展、自我规划、不断进步的能力。

《决定》提出的招考制度改革是我国招生考试制度又一项历史性的改革,对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对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都是一个机会。对于普通高中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多样化发展转型更是一个重要机遇。当然,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每一项改革都牵动着社会的神经。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定不会少,但只要目标正确,统筹兼顾,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改革的成功。(广西柳州高级中学校长 李昌林)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