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愿流行子承父业 提前进入“拼爹时代”
2011年08月08日
来源: 钱江晚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帮孩子选专业,父母“职业倾向”明显
昨天,记者与一些浙江高校招生负责人聊起这话题,没想到引起共鸣。浙江警察学院招生老师在多年招生中有个简单统计,每年公安院校入学的新生中,父母是公安系统占10%左右,而实际报考的估计人数更多。他透露,像今年全省有5000多人参加公安类院校招生的体能测试,父母从事公安职业的考生估计有数百人,而最终考上公安院校的估计是100多人,其中包括中国公安大学等校。像浙江警察学院今年第二批招收的新生有358个,其中25人的父母出自公安系统。他觉得,在如今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读大学时选择“子承父业”,对一个家庭来说比较现实,因为在就业时,父母的职业人脉多少能派上点用场。
另一方面,像浙江警察学院近年报考越来越热,像今年第二批提前录取时,男生录取平均分已达491分,女生还要比男生超30多分,尽管很多警察父母希望孩子能考上警校,但竞争激烈,对孩子自身实力也是个大的考验。
“孩子读不了名牌大学,就选个好专业吧”,温州医学院一位招生老师也向记者提到,每年都发现有这样的新生,父母是温州医学院毕业的,现又送孩子读母校,因为他们在卫生行业,大多希望孩子读医科,有利于将来在行业内就业。浙江工商大学招办负责人同样也感受到家长这种影响孩子选专业的心态。他说今年他接到不少这样的电话,比如对方是某银行行长,咨询时就很希望让孩子读金融专业,但学校录取都是实行计算机调档,能不能满足家长的意愿,取决于孩子的考分而不在学校。总的来看,学校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类专业,一向居报考热门前三甲,而学生父母从事这些行业的估计也不在少数,但今年也发现不少父母也开始尊重孩子本身的意愿,比如有考生考了高分,却愿意就读环境工程、历史考古类专业,也取得了父母的支持。
谁更靠得住,父母还是自己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文东茅曾就“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做过专题研究。他认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体现了一个家庭的文化资源。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拥有的权力越大,社会关系越多,动员和利用这些资源为其子女求学和就业服务的能力越强。家长们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关系和权力决定子女的就业”,这种“代际传递效益”在中国很明显,在全世界也普遍存在。
一位青少年研究专家指出,早几年,学生们还有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气概,不甘走父辈之路,但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今天,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筹码,“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观点受到默认。
究竟在就业时,父母和自己,谁更靠得住?这也许就是一些年轻的准大学生在动笔填志愿表时心里无力又无奈的情绪,这股情绪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升学专业的选择。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