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独立的“独立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停办事件”调查

2010年07月02日 来源:南方周末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未批先行

  在当年的招生通告里,上财浙院是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与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筹)合作班】”这样一个古怪的名字出现。

  达成合作的同时,上财也向教育部提交申请,要求把此前已经获批的浦江学院,主体变更为上财浙院。

  但合作双方已无耐心等到批复——上财浙院当年夏天就开始招生办学。

  由于没有招生资格,他们采取了一种与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合作招生的擦边球办法──在当年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校的招生通告里,上财浙院是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与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筹)合作班】”这样一个古怪的名字出现,列出计划招收300名学生。

  这样的招生方式持续两年,学校也有模有样地运转起来,但批复仍无踪影。

  教育部迟迟不予放行亦有内情。一位与教育部关系密切的专家透露,经过六七年的发展,国内独立学院已呈饱和之态,而且前期迅速上马的学校,已经衍生出经济纠纷、教学质量、文凭纠纷等一系列问题,故教育部暂时压住了一些新提交上来的申报,上财浙院即在此列。

  但这对正欲大施拳脚的上财浙院似乎没有丝毫影响。2008年2月,这所全称还叫做“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筹)”的独立学院,举动了隆重的新校区奠基仪式,金华市委书记、市长等主要领导均出席了这次活动。

  2008年4月,教育部派出评估小组到金华对上财浙院进行评估考察。

  一位参与评估的人士表示,虽然各项硬件指标符合要求,但当时已有评估小组专家对上财提出预警。

  首先是金华到上海两地铁路里程392公里,在当时火车需要五六个小时。专家认为,如此远距离的异地办学会影响到上财对该校的教学管理和师资输出,进而波及学校的教学质量。

  事实上,这一点在上财浙院的办学过程中已逐渐显现。应炳富亦承认,由于无法当日往返,虽然学校开出了一天上千元的薪资,但一些名气较高、外快渠道较多的上财教授仍不愿如此折腾。高年级学生们也告诉记者,刚进校时主要专业课程均是上财老师授课,但现在许多课程都是由上财浙院招聘的老师来教。

  让专家诟病的另外一个因素,则是2008年时独立学院所面临的高考人数减少的大环境。在高校体系中相对层次较低的独立学院将率先受到冲击。

  上财浙院所在的省份,将可能是最早感受到冲击的地区之一。从2008年开始,浙江高考报名人数出现拐点,三年减少了1/6。但作为独立学院最早发源地之一的浙江,已有独立学院达22所,位列全国第三。

  但在当时,对于一个正在大干快上的学校来说,没有人听从专家的警告。经过反复争取——上财主要领导甚至亲自出面恳请专家成全,上财浙院终获批文,得到教育部“追认”。

  争夺学院

  由于独立学院只是大学和企业合作办学的产品,双方并无合资关系。因此,所谓的股权分配,实质上是学校收益的分配。

  讽刺的是,教育部批文的下发,在时间上却恰恰成为上财浙院合作双方结束蜜月的分水岭。

  双方最直接斗争的是对学院控制权的争夺。

  按照双方合作办学协议的约定,学院成立一个七人的董事会,双方各派三人,另聘金华市政府方面董事一人,由相对来说和大昌投资立场更为一致的金华市教育局局长应恩民担任。这也意味着,大昌投资话语权更大。

  作为对策,在上财方面的主导下,学院又成立了一个董事会授权下的校务委员会,主要人选均是上财方的人员。

  应炳富称,校务委员会成立之后,包括中层干部任免等诸多决策直接就由委员会做出,不再经董事会讨论,这让大昌投资觉得被排挤。

  在越来越多的重大问题上,双方意见严重对立。

  这些冲突,其实还交织着双方利益的争夺。上财浙院获批后不久,上财方面就提出重新分配该校的“股权”的要求。

  由于独立学院只是大学和企业合作办学的产品,双方并无合资关系。因此,所谓的股权分配,实质上是学校收益的分配。

  按照应炳富的说法,2008年下半年来,上财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分配方案,比如上财获得学校30%“股权”,金华市政府获25%,大昌占45%;上财以无形资产“控股”学院;上财放弃每年20%的学费分成,但要求学院运行20年之后,所有资产无偿归上财所有;把原全部属于投资方所得的宿舍、食堂的收入也纳入20%的分成基数等等。

  这些方案无一例外地遭到大昌投资的反对。但让他们恼火的是,每当双方意见不能统一时,上财就祭出“停止招生”这个尚方宝剑作为要挟——根据相关规定,独立学院的招生计划,必须要得到合作大学的签字认可方能发布。

  随着双方裂痕的扩大,上财其实在2009年就已表示当年不再招生。在浙江省和金华市政府的斡旋下才勉强达成了200人招生计划。

  不过,上财方面则在和地方政府沟通中提出了另一点担忧,他们怀疑这个公司是否有能力操盘这么大的建设项目,所以才提出重组股权。

  亦有金华当地商界人士称,新校区建设工程的推进和学校招生人数上的不理想,确实让大昌投资感到资金链紧张,甚至一度对其主营业务公司的运转造成压力。

  能辅以佐证的是,新校区的建设进展远远落后于预期,原定于2009年启用的新校区,至今仍是一片混乱的工地。不过,应炳富对此反复强调,大昌投资不存在资金问题。工程进展缓慢主要是拆迁上遇到一些纷争,耽误了工期。

  大昌投资内部不少人则把责任归结到分管上财浙院的上财副校长黄林芳个人身上。2009年下半年,一次来自金华的举报,称黄林芳总计从大昌投资处拿到“不正当好处费”26.68万元,引来上海市纪委介入调查。

  虽然最终没有结果,但双方就此彻底决裂。

  2009年9月,上财态度强硬地提出,要求金华市政府接盘上财浙院,否则2010年停止招生。双方亦曾就此展开商谈,但并没达成一致,有接近金华市政府人士称,政府方面认为上财“要价太高”。

  到今年6月,新的招生季节,上财浙院果然停止招生。

  对于这场纷争的种种细节,记者多次通过电话和短信联系上财浙大院长郭羽诞,但其始终保持缄默。处在漩涡中心的黄林芳,也始终未对记者的邮件予以回复。

  而最新的进展是,这一事件甚至引起中央、上海和浙江高层领导的关注。

  6月11日,浙江省教育厅、上财和金华市政府联合发布一份通告称,根据教育部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精神,上述三方就办学问题协商后决定将合作方调整为金华市属国有企业,上财浙院继续在金华办学,保持独立学院性质不变,2010年继续招生。

  自此,“停办事件”渐渐平静,上财浙院将换个合作方,继续开办。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