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评价首次与高考“硬挂钩” 引争议和担忧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半月谈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也有家长认为,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市级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以及各种竞赛获奖证书,都可以作为标志性成果,而一些具有权力和关系的家长,会千方百计让孩子获得这些“资历”,这会给大部分学生带来更大的不公平。

  不仅家长对此疑窦丛生,在一些教师的眼里,综合素质评价也是个烫手的山芋。

  老师们反映,由于综合素质评价缺乏客观和可操作的标准,如实填写难度很大。济南一位高中班主任认为,老师在填综合素质评价表的时候没有一个统一尺度,很难如实填写,结果是大家都会尽可能把学生写得好一些。再说,高考是学校与学校、地市与地市之间的竞争,为了提高升学率,各方也都希望给学生一个高的评价。

  一名高中生说,综合评价信息表一般都是老师在填,有些项目也让同学互相填写,一般都有基本标准,比如有些项目划分A、B、C、D几个等级。“我们自己先把评语写好,老师负责抄写在表上。因为班里同学太多了,老师写容易重复,也忙不过来。学校为了让学生多一些考上大学,评语一般都差不了,同学之间的区别不是很大。”她说。

  记者采访到的许多专家和家长都认为,用综合素质评价来推进素质教育,想法很美,但中学能否执行到位、能否保证公平公正,确实是一个问题。

  争论背后的教育改革困局

  更加重视选拔有潜力、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给学生更多成才机会,成为近年来各地高考改革探索的一个共同指向。随着新课改省份陆续进入新高考,如何科学公正地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有评论认为,山东的做法,不过是将以前高校20%的自主取档权,变为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综合考察,这样做,并没有真正提高综合素质评价在录取中的作用和地位——学生的分数达到投档线是前提,没有达到投档线,综合素质评价无从发挥作用。对此,教育专家熊丙奇表示,在统一高考、集中录取中,分数基本上是惟一的录取依据,这留给高校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在这一空间中的教改,无异于“螺蛳壳里做道场”,难有作为。

  面对来自各方的热议,综合素质评价究竟向何处去?素质教育向何处去?部分教育专家认为,不能因为综合素质评价存在问题就否认教育改革,走回头路,目前我们还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行素质教育。但要保证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尤其是高考改革和高校改革。他们认为,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教育改革也应是个系统工程,素质教育看起来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事情,但从某种角度说,基础教育只是供方,高等教育才是需求方,要使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受到中学重视,必须发挥高校的作用。要通过改革使高校处于真正的办学竞争之中,让学生能够选择高校,高校也能够根据自己培养人才的需求来录取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多种多样的素质和潜力受到不同高校的青睐。现在综合素质评价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参与有限,只是基础教育领域在自说自话,那当然会引发种种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等专家认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需要建立在对国情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可以实行多轨道、分层次的统一学科知识考试,让考生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与能力选择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考试。同时,增加全国统一的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类似于美国的SAT考试,作为考生申请高校自主招生的门槛条件。改革的最终方向是扩大考生的选择权和高校招生自主权,建立以统一考试为基础的多轨道、多样化的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实现考生自主选择考试、自主选择学校、拥有多次录取机会。本刊记者 张晓晶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