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高考:用怎样的心态看待学业水平测试

2008年01月31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高考改革热点聚焦

 

  有人说,若想真的减轻学生负担,唯有减少考试科目。因为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挂钩,从整体看2008年江苏考生升学的考试科目并没有减少。这么多科目,门门都要过,怎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和选择性?这不是鼓励平庸发展吗?你怎样看待这些说法?

 

用怎样的心态看待学业水平测试

 

 

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挂钩啦。(漫画)

 

  有专家把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概括为4句话:第一句话——资格看必修。方案规定普通类考生填报志愿时,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成绩须达C级,填报艺术、体育类志愿必修测试科目D级(技术科目测试不合格视为D级)不超过3门。第二句话——入围看选修。考生填报普通类本科专业志愿的必要条件为:除必修科目测试均达到C级(技术科目测试合格视为C级)以上外,选修科目测试均达到B级及以上。

  第三句话——录取看3门。录取依据语、数、外3门总分。第四句话——素质评价作参考。考生填报志愿时,综合素质评价相关项目要合格。这4句话虽然不够全面(比如,学业水平测试获6A加10分,高考自主招生对于等级有不同要求等),但基本反映了高考4个方面的情况。

  虽然2008年高考还没有到来,但已经结束的、作为报考资格的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既为我们积累了经验,也有值得我们反思的教训。汲取这些教训,对于落实新课程改革、提高备考效率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从学业水平测试看备考中三个误区

  第一,把学业水平测试与以前的会考等同起来,认为所谓的学业水平与以前的会考没有什么两样,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是把文综与理综按学科进行的考试换成了分学科的考试。于是,以新课程课时紧为理由,把一些“副科”的课时减下来,或者干脆暂时不开,等到最后二三个月集中突击。

  第二,认为针对学业水平考试,学校要做的就是过关,达A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学的目标是大面积过关,所以教学抓知识点,把书上的东西标出来给学生背,基本知识背上来也就能过关了。

  第三,因为获6个A要加10分,所以动员全体同学一起来拼这10分。

  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围绕4个A做文章。他们以牺牲语、数、外3科与选修科目为代价,加大课时量,加大作业量,加大教学难度,高二一年的教学重心完全放在必修学业水平测试能否获得4个A上,有部分中学提出“70%的学生要达到全A”,一些学校甚至从寒假开始,就针对必修测试科目加班加点,有的甚至停止了语、数、外的正常教学。

  这3种情况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有的过于轻视,有的过于重视,但他们对于学业水平的认识是一致的---原来的高考只考一次,现在高考变成了两次。

  其实,这些说法和做法都是对高考方案的误解,没有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去解读,也没有从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去落实高考方案,眼睛瞄准的只有考试和升学率。

  对于江苏高考方案,我们不能就高考看高考,用传统的思维去看待。江苏高考方案是一个与新课程改革精神相一致的方案,它有利于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体现了减轻学生负担和学生多元发展、多元选择的需要,改变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困局,通过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考查为高校选拔人才。这样的方案选拔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大、可塑性强。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的地位与作用。

  正确看待高考方案和学业水平测试

  相比较而言,江苏高考方案的指导思想强调三个“有利于”: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上是这样描述的: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这里反复强调的是“基础性”、“多样化”、“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江苏高考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而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学业水平测试的设置。

  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不一样,高考看重的是试题的区分度,是要把学生区分开来,而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考查学生达标情况。对于学生来说,是检查自己学业水平有没有达到新课程所规定的要求;对于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来说,看重的是通过率,以此来评价实施新课程的现状。所以学业水平考试是新课程实施的助推器。江苏选择这个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所有的学生负责,为推进素质教育起一个导向作用。

  正如方案中所说的“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是为了加强对高中的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同时,向高校提供更多有效的考生信息。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更加科学、自主地选拔人才。”

  新课程强调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一是在学习的内容上,突出了基础性。突出了语数外基础学科,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其基础性。在命题上,方案规定:“学业水平测试为目标参照考试。测试内容以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考查学生学习的状况,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就决定了这个考试必须避免偏、怪、难、繁,对教学有好的导向作用,可以减轻学生负担;二是学业水平测试按等级计分,淡化了“分分计较”、“一分决高低”的激烈竞争。这种等级计分的方法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抓好自己的薄弱学科,促使教师降低教学难度,抓好基础;三是学业水平测试解放了部分学生。方案规定:普通类志愿必修测试科目各科成绩均须达到C级及以上(技术科目测试合格视为C级),填报艺术、体育类志愿必修测试科目D级(技术科目测试不合格视为D级)

  不超过3门。这让报考艺术类与体育类的学生在必修学科学习上得以解放,能有时间与精力在专业上取得进步,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所以,进行全省规模的学业水平测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减轻学生负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积极应对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

  正确把握学业测试与素质评价的关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必修科目教师应积极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利用综合素质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除了必备的纳入学分管理的评价,如出勤、纪律、作业、课堂表现等,还应把学生的探究性作业、实验操作性作业、听力、口语、研究性学习等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以全面的、发展性的、人性化的方法来综合考查学生的发展;要作好学生学科成长记录,这样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抓好过程,听好每一节课,主动思考每一个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当堂完成学习任务。

  备考要做到高效化。1.调整心态,统一认识。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家长都要提高认识,重视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以高标准指导教与学,不争时间,不加负担,高标准,严要求,求实效。

  2.研究考纲,建构网络。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重基础,低难度,看覆盖,求全面。所以,教学不在于做题量的增加,而是要注意知识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在各知识点之间建立网络,形成完善的知识树,让每个学生心中有棵知识树。

  3.重视整体,着眼差异。教学的进度与难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整体的推进,但更要着眼两部分人:一是后进生,估计不能达C的学生;二是经过努力能达A的学生,在他们身上下些工夫,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4.突出效率,强调规范。从客观上看,必修科目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没有根本好转,许多教师在实践中表现出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教法单一、高耗低效现象。他们常常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方法,重结果轻过程。教学中应该强调有效备课,着力做好知识与能力的建构;强调有效选题,要根据考试说明和学生实际选题,难度适宜,重点突出,层次感强,题型灵活。选题注意功能性,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题目应在不同的复习时间展示。教师要安排好基础复习与综合复习的梯次,要有效训练,减少训练的数量,增加思考的时间,提高训练的质量,不做则已,做就到位---正确、快速、规范。要记住,对基础不好的学生,练得越多错得就越多,与其这样,不如强化基础。在考前复习中,要甩掉完全陌生的知识,死啃似曾相识的知识,抓牢耳熟能详的知识。找题做题不如查错改错,查错改错不如看书理解。应加强学生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指导,加强规范化的要求,比如写好字,做好运算,重视答题过程,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5.研究动态,把握热点。2007年学业水平测试命题力求体现新课改理念和高中学生生活,反映社会热点,体现基础性、情境性,确保不超出既定的《测试说明》要求,确保实现既定的控制考生优秀率在10%以内、及格率在90%以上等目标。2008年《测试说明》作了微调,进一步强化了这方面的要求,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要把握这些信息,对于一些与学科相关的热点,教师要渗透在复习过程中。(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唐修亮)

 

  《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30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