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厅:普通高中新课程情况介绍

2006年09月25日 来源:江苏教育厅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  周稽裘

    我省经教育部批准,从2005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目前正在健康地推进。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着可喜而又深刻的变化。

    普通高中新课程与义务教育新课程相衔接,同时,又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教育的特点。与原有的普通高中课程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体现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的追求。

    一、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

    新课程首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这一性质的定位,充分体现了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进了普及时代。同时,新课程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在人的终身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向高等学校培养和输送人才。

    二、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为普通高中教育性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新课程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和愿望。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同上)

    培养目标的调整,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素质的要求,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高度重视。

    三、课程改革具体目标

    根据培养目标,在研究国内外普通高中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本次课程改革,争取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5、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从改革的具体目标出发,高中新课程对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做了新的设计。

    四、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构成。新方案设置八个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

    每一领域由若干科目组成,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含第二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用。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个模块一般为36学时,2学分(其中艺术、体育与健康领域内的模块为1学分)。

    五、课程设置

    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修习状况。

    选修的模块一般都有分类分层的要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提出人文倾向、理工倾向或专业倾向的不同修习要求。物理、化学的必修学分中还有分不同倾向的选修模块。英语的模块按等级顺序设计,高中阶段设有6、7、8、9四个等级。


六、学生修习的要求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

    三年中应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其他在选修Ⅰ中选择修习,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达到毕业所需的144学分后,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意愿,安排课程;凡是新选学课程并通过考核的,继续计算学分。

    1、必修课程必须获得116个学分。其中:

    语文、外语、数学各10个学分;

    政治8学分,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6学分;

    艺术(或者音乐、美术)、社会实践各6学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各4学分,体育与健康11学分(其中田径1学分、健康教育1学分和选学9学分),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

    2、学生选择选修Ⅰ课程,我省要求约为30学分左右。

    3、选修Ⅱ课程至少6学分。

    七、课程内容

    高中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基本原则:

    时代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基础性--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选择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国家制订了各科目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八、课程实施与评价

    新课程实施,强调四个方面:一是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二是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三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四是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新课程评价,突出强调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纪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中教育质量进行监测。” (同上)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也需要有良好的改革环境和条件,希望高中课程的改革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