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湖北省高考招生回眸
2006年09月06日
来源:荆楚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又见志愿扎堆
今年是我省知分填报志愿的第三年。尽管这种方式可以降低“高分低报、低分高报”的概率,但也无法避免考生志愿扎堆等现象。在去年扎堆外省高校后,经过“大小年”的轮转,今年,省内部分名校又遭遇扎堆。
1.知分填志愿,扎堆不可避免
2004年起,我省高招第一批到第四批院校实行知分填报志愿。当年,不仅高分扎堆,省内扎堆也相当严重。2004年,理科600分以上者,达到11531人,且有的同一分数的人数多达一两百人。并且,理科报考武大的考生约占全省重点线上考生总数的1/3,文科报考该校的考生人数约占全省重点线上考生的2/3;可往年这一比例分别是1/4和1/3。
在2005年扎堆到省外高校后,今年,转回扎堆到省内院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招生势头良好,武大、华科大的理科投档分数线都超过了590分。可省外名校复旦大学的文科分数线为545分,仅踩线招生;浙江大学在我省的招生同样遭遇寒流,理科分数线仅高出重点线15分。
知分填报志愿,考生不仅知晓自己的分数,还可获知每一分数段的考生人数分布情况,为何还会出现扎堆现象?武汉市教研室一负责人分析,知分填报志愿最大的好处是在得知自己的考分后,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决定报考方向;各招生院校在招生前也能掌握生源的基本状况。
但是,利和弊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这一有利之处也促使了“扎堆”现象的形成。许多考生只看到个人分数、排名、高校的预估分数线等表象来填报志愿。尤其是考分较高的考生,通常不会仅仅满足报考一般学校,这样就非常容易出现报考学校过分集中或生源不足的两级现象。另外,如果当年考生分数偏高且集中,那么也会形成高分扎堆。
建议:能否设立平行志愿
在经历了若干种志愿填报方式的变更后,知分填报志愿是考生及家长最为满意的一种方式,因此,如何避免志愿“扎堆”,是这一填报方式制度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
武汉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钱建国力推并列设置两到三个第一志愿的做法,以增加考生的被录取率。如一考生在第一志愿中,同时填报了北大、清华、武大三所高校,如果其高考成绩未达到北大的投档线,其档案便自动转到清华大学投档排序中,如仍未达到清华的投档线,则转到武汉大学的投档排序中。他认为,如果能利用好三个平行的第一志愿,考生至少可以保证不滑入二本的院校中。
自去年我省在宜昌市试行网上填志愿后,今年将范围扩大至武汉、荆门、随州等部分地区。有专家建议,充分利用网上填报志愿的优势,能有效缓解扎堆现象。如考生通过电脑进行填报后,招生部门封存所有考生报考信息,并将信息进行统计和分类;然后,再给考生最后一次志愿修改机会,在这一次修改中,考生就可知自己所填报专业的整个报考情况,以作调整。
2.分层扎堆:武大、华科大吸纳全省七成理科高分考生
谈及今年的高招工作时,武汉理工大学分管招生工作的严新平副校长认为,从我省第一、二批次高校第一志愿生源投档情况看,在经过了前两年知分填报志愿的“摸爬滚打”后,我省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显得更为“成熟”,能对自己的报考目标进行定位,较客观地反映不同层次高校的区分度。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分层扎堆”。
从今年第一批投档的考生成绩分布来看,不同实力层次的高校,所吸引的考生群也不相同。
武大今年理科投档人数共2352人,从最高分650分到600分以内的考生共有1418人,占全省600分以上考生总数的27%;在华科大录取的新生中,最高分644分至600分以内的理科考生,占全省600分以上考生总数的44.29%。如此看来,这两所在鄂齐名的高校共吸收了全省七成多的理科高分考生。而武汉理工大学作为省内第二层次部属高校代表,理科投档人数为3400人,其中60%的考生都集中在570-580分之间,600分以上的考生,第一志愿报考该校的仅有数人。
同样,二本(一)投档时,全省理科542分-546分的考生共有3935人,这一分数段内报考湖工大的考生就有1372人,占了该校理科在鄂招生计划总数的86%;武汉工程大学理科540-545分的进档考生人数也在千人左右,约占该校理科招生计划的60%,其中仅545分的考生就多达300多人;而报考武汉工业学院的考生,则多数集中在525-529分的分数段内,平均每分报考考生都近200名。我省多数二本(一)院校5分段内的考生人数都超过招生计划数半数以上,且分层明显。
这种“分层扎堆”的现象会带来什么后果?是如何产生的?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严新平认为,分层扎堆现象,暴露了我省多数考生在志愿填报中的缺失:为求稳而过于“偏爱”招生计划量大的省内高校,同时过于追求分值最大化。相近分数段的学生都蜂挤在同一层次的高校,却丧失了就读包括外省院校在内的其他高校特色专业的优势,同时也增加了个人和其他低分考生的录取风险。
另外,这一现象对次一层次的高校优势学科发展带来不利因素,大量优质生源被上一级高校“包揽”,其他高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缺乏高分生源的补充,使得学科人才培养、科研等各项竞争力减弱。
建议:考生要尽早确定人生规划
要做到避免“分层扎堆”,严新平建议考生从如下几点考虑志愿填报:
一是个人分数排名。在现行录取规则下,无论哪个批次的录取,高考成绩都是录取中的决定性因素,从个人分数在全省的排名,可以对自己报考不同层次高校的竞争力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二是确定自己的人生规划。如果想在本科学习后继续考研及修读更高层次的研究学科,则应尽量选择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靠前的名校,这类院校不仅科研实力雄厚,其品牌也会对学生的考研录取产生一定影响。而若打算本科毕业后先就业,则应结合不同层次高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进行综合比对再填报。次一级高校虽然整体实力比顶级名校略差,但其特色专业的就业前景更好。
3.慎重对待院校预估分数线
知分填报志愿后,院校预估分数线成为考生填报志愿的一大参考点。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一定要理性对待预估分数线。
今年高招,当第一批院校投档分数线出台后,武汉市的一名考生来电反映,因为相信了在咨询会上院校预估的分数线,导致自己落榜。这名考生报考的是上海交通大学,成绩为632分,达到了该校预估分数线,可是该校最后投档线出来,分数线高达639分。
其实,这也是院校不愿看到的局面,如果当年预估的分数线不准,就会在考生及家长中留下不“诚信”的印象,影响来年招生。
有专家分析,采取知分填志愿后,考生无法判断自己所报考的院校还会有多少学生报考,另外,招生院校也不知道考生的填报情况,从而不能准确预测自己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而且,一些高校为了争取更多的生源,在估线时有意无意地降低了“门槛”,这无意间给考生提供了错误信息。实际上,院校预估的分数,仅仅是学校结合往年录取经验和当年考生分数分布情况来作出的一种预测。因此,考生及家长不能迷信这一分数,只能将其当作一个填报参考。
4.“大小年”规律有时会失灵
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不仅会参照各高校近几年的录取情况,还会关注“大小年”的规律。可对于那些招生情况很好的名校,这一规律有时会失灵。
武汉市的一名考生看到去年上海交通大学在鄂录取分数线是625分,想着去年扎堆到省外,今年省外高校的分数估计会全线下降,于是,以624分的成绩填报该校,哪知,今年该校招生情况依然很好,在我省的投档线为639分。
建议:考生不要盲从“大小年”规律
尽管有些学校的确会存在一年分数高、一年分数低的情况,但对于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等名校来说,他们的分数经常会居高不下,不存在“大小年”的规律。另外,如果一所院校两年的投档录取比例上下只浮动了1%,并不能算是有大年和小年的区别。因此,考生不要盲从“大小年”规律,还是应该从实际出发,填写最适合自己的高校。
三成上本科线考生掉档
截至目前,我省高校本科招生已尘埃落定。今年全国高校在鄂招收本科生共计13.8万人,全省本科上线考生共有19.7万人,最终有5.9万考生掉档。掉档生主要集中在二本(二)和三批录取中。
1.“一本”掉档生,半数进了两所二本高校
今年,我省省内部分院校志愿扎堆,和2004年高招投档局面有些类似,又是一个招生“大年”,但比2004年平稳一些。
由于今年继续采取高分保护政策,全省重点线上实际掉档考生只有2988人,而其中除部分考生第一志愿报考了外省第二批本科院校外,半数考生都集中在武汉工程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两校,共吸纳重点线上掉档考生1336人。
2.一、二本出现“分层扎堆”
从今年第一批投档的考生成绩分布来看,不同实力层次的高校,所吸引的考生群也不相同。今年武大、华科大共吸收全省七成多的理科高分考生,而武汉理工大学作为省内第二层次部属高校的代表,60%的进档考生分数都集中在570-580分之间。
而武汉工程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作为仅有的更名为“大学”的两所省内第二批院校,今年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两校进档考生70%都集中在540-545分之间;而武汉工业学院过半数的考生都集中在525-529分以内。
3.二本(二)、三本院校录取有点“冷”
据了解,今年我省本科录取结束时,最终有5.9万考生掉档,主要集中在二本(二)和三批院校录取中。
二本(二)高校通常是在省会城市以外办学的一般本科院校和新组建的本科院校。与一本和二本(一)录取时,大量高分考生都扎堆在省内高校的情况不同,考生在选择二本(二)院校时,多青睐沿海城市。
我省多数二本(二)院校普遍“偏冷”,而以山东省为代表的沿海城市高校则吸引了不少高分考生,十余所高校在鄂投档分数线都超过了512分。
第三批本科均为独立学院,办学时间不长、师资力量不足、年均学费较高等三个因素,是导致独立学院招生吸引力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考生在选择独立学院时,更看重其所依托办学的高校品牌和办学地域。在今年的三本投档中,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武大东湖分校等高校一志愿报考生源都在招生计划数的数倍以上,而有些院校报考人数却连计划数的1/7都不到。
4.今年一大看点:弃本科报高职
在今年的高招录取中,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就是省内三本(二)线上不少考生都放弃填报第三批本科志愿,直接选择报考了第四批高职高专院校。
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今年在鄂招生计划数为1530人,该校三本(二)批次线上的考生约占投档人数的80%,比去年增加20%左右。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进档考生中有94%的分数达到三本(二)批次线,比去年增加约34%。而一些名牌本科高校的专科专业更是吸引了不少高分考生。
从今年四批(一)投档线来看,高职高专招生全线飙红。
据高校招生人员分析,复读热降温、希望在汉就读、高职年学费较低及就业前景好、独立学院吸引力不高、三本(二)段内考生数过多,是导致考生弃本科报高职高专的6个主要原因。
今年,一半四批(一)院校的投档线都超过了批次线,还有3所四批(一)院校的投档线达到了二本(二)的批次线。谈及原因,市场上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缺乏及我国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政策背景是两大主导因素。
另外,我国本科高校建设仍然停留在单纯的理论研究、应用性不强的阶段,而高职教育根据市场需要已经开始转向,向应用型的教育模式转变,这使得近年来高职就业局面良好。
就业影响着招生。不少考生和家长改变了原来“读本科才能找到好饭碗”的观念,放下身段,在高职院校中寻找那些好就业的专业,做一名技能型人才。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的马奇柯老师称,今年该校理科投档线为441分,超过批次线31分,这是因为报考人数多,水涨船高的效应。他认为,高职经过几年的发展,招生、办学等方面越来越规范,已由外延式转向内涵式发展。另外,行业需求、中部崛起政策的公布,都将拉动我省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的春天已经到来。
5.专业填报更实际
从今年高校进档考生的专业志愿情况看,考生在选择专业上更实际,多趋向从就业角度考虑志愿的填报,一些如计算机类、电子类等热门专业的报考情况,比往年大幅下降。
武汉理工大学前两年连续出现高分“扎堆”的电子类等新兴专业报考人数大幅减少,而以往要通过专业调剂才能招满的材料、船舶等传统实力学科则有不少考生报考。
武汉工业学院的机械类专业报考人数也由去年的1:4提高到今年的1:11。湖工大往年报考较冷的轻化工程等专业,今年也受到了考生的追捧。
而不少高校都反映,在录取中,调剂生的人数比去年大幅减少,绝大多数考生都是按六个专业志愿的前四个完成录取,很少出现所有专业志愿都是热门专业,导致全部落空需要调剂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今年考生在专业志愿填报上,更注重拉开梯度,趋向也更合理。
6.明年高招更有规律可循
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严新平认为,今年是我省知分填报志愿第三年,虽然仍有局部“扎堆”、“断档”情况出现,但毕竟较前两年更为平稳,这和高校对两年来招生经验的悉心总结,及考生与高中学校的冷静对待有很大关系。
他同时欣慰地表示,今年的高招,将为明年我省考生知分填报志愿提供更具参考性的经验。
三年“阳光高招”显成效
今年是我省实行高考阳光工程的第三年,高招的刚性原则显露无疑,坚守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不动摇,不录取政策规定之外的批次线下考生。花钱买分数,不再成为可能。
“预科生”已成历史
高招录取前,省教育厅下文一再强调,严禁高校招收“预科生”。招生骗子仍然瞄准部分家长相信“花钱能买到分数”的错误心理,在录取期间又对考生和家长宣传,可以将线下的考生以“预科生”名义录取,明年再办理相关学籍手续。如有江苏家长反映,有人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名义在江苏招收“预科生”,并称省教育厅给了他们预科计划。这一骗局最后被识破。
“预科生”其实包含两种,一是高校招收的少数民族预科生,这属于正规招生。另一部分就是违规产物,前几年,我省一些高职学校和独立学院钻政策空子,先把线下考生以“预科生”名义招收进来,然后再组织他们参加全省“3+2”考试、中职对口升高职考试,以取得专科学籍和文凭。
如今,我省在政策上已把漏洞堵死。从2007年起,我省将停止“3+2”分段制和5年一贯制高职招生。因此,违规招收的学生不可能取得国家承认的学籍和文凭。
缓解高分段集中矛盾,积极追加计划
2006年我省共有53.3万考生,其中第一批本科线上考生共有38577人(理科31946人,文科6631人),580分以上12945人(理科11672人,文科1273人)。
然而我省第一批本科计划为31919人,这意味着有6600多名考生面临“落榜”。
阳光高招不仅意味着高招更加规范,也要体现对考生的关怀。如此多的高分考生“落榜”,让省招办感到了极大压力,于是,积极筹措向重点大学争取追加计划。
最后,不仅争取到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全国6所知名高校的151个追加计划,还追加了在鄂8所部委属高校计划1973个,为我省一本线上考生录取、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竞争压力作出了贡献。
另外,省教育厅又给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各增加200个招生计划,较好地解决了555分至580分分数密集段落选考生上学问题。
至此,通过各种努力,第一批录取阶段,我省共追加计划2631人,共录取考生34553人,其中580分以上考生录取12897人,仅有48名考生因复读等原因没有被录取。
能否减少“投档比例”中的人为操作
今年,我省邀请考生、家长、中学教师代表参观高招录取现场。当时,就有教师提问,投档比例是120%,那会不会有学校在这20%里做手脚,录低分不录高分呢?的确,在阳光高招大力实施的今天,这是让人疑虑的一个地方。
在提前批艺术类录取阶段,一位家长来电说,艺术类的投档规则较复杂,有的是省招办将符合条件的考生档案全部给高校,由高校根据对外宣布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有的是按1:1.5的投档比例将考生档案投放给高校,这其中人为操作的空间是否太大?
省招办给予的解释是,录检组正把着这道关口,学校不得无故退档,只要退档都需要说明理由,理由不充分的,省招办将提出复议。这位人士说,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我省高校招生日趋规范,一本、二本院校基本上不存在录低分不录高分的违规现象。
建议:缩减提档比例
就理论而言,按照一定的投档比例,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到了一条分数线就一刀切,的确不会存在违规现象。但在现实社会中,若没有政策上的严谨,人为操作还是能钻政策的漏洞。
因而,有人建议,要么取消20%的选择余地,完全按照分数线足额录取;要么仍然保留120%提档比例,或者缩减这一比例,让多个人员把关退档这一关口,多人在退档理由上签字,从而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减少人为操作的自由。
能否增加独立学院及高职高专招生计划
从近年来高校招生计划量来看,教育部正在有意识地控制公办高校本科招生计划规模,而今年全省考生总数比去年增加8万人,明年这一增幅将更高。据省考试院有关人士预测,2007年我省高考考生人数将接近60万人。
省教育厅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已有趋势表明,今后全国公办高校本科招生计划逐步控制现有规模,以减小高校快速扩招带来的办学压力,提高办学质量,而不少名校也决定在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招生人数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以上背景所带来的现实情况是,招生计划数不会有明显增长,但考生人数却在逐年递增,所以高考竞争日益激烈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有学者提出:能否增加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招生计划量,以满足国家多层次人才培养和考生升学的需求?因为在今年我省本科录取中,线上掉档生人数约为5.9万人。
湖北省高职高专招生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李建勇副教授表示,在教育部公布2006年具有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中,全国普通本科院校719所、高职高专1105所、独立学院317所。可以看出,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为普通本科院校的一倍。而教育部今年也修订了高校“专科升本科”的比例,大幅减少了“专升本”规模,意在要求专科改变现行的“升学教育”培养模式,强调技能培养,以改变目前的高校人才输出结构。
李建勇副教授说,独立学院作为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的有益补充,也正逐步被社会所认同。目前,社会上对于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以前社会职业技术人员缺口较大的现象,是由于高职高专院校为吸引生源,在考生和家长意愿下瞄准“专升本”办学造成的。经过教育部的政策调整后,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方向将迅速走向正轨,走市场办学及应用型发展之路。那么,在普通本科院校限招、考生人数不断增长的前提下,适当地加大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计划量,是有利于国家人才结构调整要求和缓解考生升学压力的。
省教育厅有关人士称,从目前结束的本科录取而言,实际录取13.8万考生,比原计划增加9000人,增加的大部分计划都用于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招生。未来几年,我省高招计划基本维持不变,略微增加的计划也将主要用于支持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发展。
港校和内地名校之争
今年,全国引发了一场内地名校和香港名校孰好孰坏的口水之战。其实,讨论是没有结果的,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在讨论和交流中,让内地名校深刻反思和积极改进。
随着第一批院校录取结束,一批状元花落香港名校,让这场“口水战”升级,诸多专家也参与其中,一时间,大家都在讨论“北大、清华是不是沦为二流高校”。
最有力的说服者还是众多考生。今年,我省有33名学生被香港高校录取,其中5人获得奖学金,都是全省高考成绩排名靠前的佼佼者。
也有婉言拒绝者。武汉市文理科状元均拒绝了来自香港高校的邀请及高额奖学金,分别选择了内地的北大和清华两所名校。另外,武汉六中的廖爽,虽然收到了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因没有获得奖学金,需要掏50万元的学费,她主动放弃了。
随着香港名校纳入高招统招计划,争夺优质生源的大战还将继续下去。现在,香港名校在内地的招生计划很少,还不会撼动内地高校的基础地位,但若有朝一日,那边的计划数增加了,这边的招生体制、录取人才的标准、办学质量还未有所变化,急的可不是大众,而是学校自己了。
高校招生地域化日益明显
今年,恰逢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第30次高考,有950余万人报考全国普通高校,创下了新的历史纪录。在我国,高考通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一座“独木桥”,而要跨过这座“桥”,除了考生自身努力之外,还有一些诸如地域差别等考生无能为力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在我省尤其明显。
今年是我省高招录取实行知分填报志愿第三年,轮番扎堆省内外高校的“大小年”现象,更令不少考生深感困惑,同时也加大了高校和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的工作难度。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高校招生地域化”是导致这一现象反复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当前高招体系中一种新的不公平。
北大是北京的大学?武大是武汉的大学?
所谓“高校招生地域化”是指高校在全国各地投放的招生计划比例严重失衡,招生计划数多倾向办学所在省份的现象。
以今年为例,北京市今年共有12.6万名考生参加高考,北大(包括医学部)、清华下达给北京市的招生计划数为1020人;湖北省有53.3万名考生,北大清华招生计划却只有202人。两地考生生源和招生计划量的比例相差21倍,而这种情况在全国都十分普遍。
再以我省为例,我省作为全国教育大省,共有各类高校80余所,而各校投放在湖北省内的招生计划数都接近总数的一半左右,在各外地省份投放的招生计划数通常不过几十人,一些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数甚至只有十余人。正是省内外高校招生计划数的这种巨大反差,才导致了省内外高校扎堆现象的出现,使得招生“大小年”频繁上演。
三大原因促使招生地域化
谈及此事,高校也有苦衷。我省某高校招生负责人对记者坦言,高校招生计划量多倾向办学省份的原因有多种:一是地方政府的要求,教育部自1999年起分别与部分省、市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分批将38所国内知名高校列入国家跨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名单,由国家、地方以及相关部委共同出资建设,即“985”工程。有了“出资共建”这一前提,无论是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院校,在分配招生计划时就必须考虑当地政府的意见,招生计划因此成了高校和地方政府间的一种双方合作交换。
二是考生不愿出远门深造。高校拥有量较多的省份多为繁荣地区,省内考生和家长多出于就业、消费、安全等因素考虑而不愿出省就读,一旦将全国各省招生计划平均分配,高校就丧失了本地生源优势,一些原本在本地排名顶端的高校就处于来自更多省外名校的生源竞争,办学压力更大。
三是受生源质量的影响。由于考生有留在本地大学学习的愿望,部分高校若在外省投放较多的招生计划,就有可能在一些省份处于生源不满的处境,招收的生源质量可能会比本省差很多。在招生中,不断地跨省调配招生计划既不合理,也增加了招生难度。同时,由于地域限制,高校招生人员对本省考生的水平更为了解,投入较大的招生计划量,也便于吸引明年当地考生的报考热情。
但业内人士也有不同的看法。一名大学教师质疑:来自外省的高分学生和比其高考成绩低几十分的本地学生,在同一专业、同一班级就读的情况,在高校随处可见。这公平吗?就好比北京市的孩子就读北大、清华的分数比外地考生要低得多一样。
这名教师说,当前“办开放式的国际一流大学”是众多名校争相提出的办学口号,不少高校打着这块牌子,大量开设国际合作教学班、面向世界招聘教师等,大有“打开校门办学”的态势。可高校将招生计划分配严重地域化的做法,却是在“说一套做一套”。现在高考管理更公平、更合理,允许各省自主命题考试,高考录取也采用了透明、公开的网上远程录取方式,这都是我国高考制度进步的表现。但招生计划地域化现象,却是高招体系中突出的不公平现象之一。
这名教师还举例,在湖北高校招生体系中,还有一种叫作“武汉市共建生”的特殊招生计划,具体是指只要是具有武汉市户口的考生,报考在汉办学的部属高校时,就能享受武汉市以外考生无法享受的“重点线上降20分录取”的优待。这也是招生地域化的一大表现。而且从在汉部属高校招生情况来看,一些高校共建生计划经常招不满,可每年武汉市共建生招生计划却只增不减,这似乎有些不妥。
地方高校是地方投资,其计划多面向当地情有可原,但部属高校以国家投资为主,在进行招生名额分配时,应遵循各地平等的原则,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录取比例确定招生指标。
建议:招生计划的分配需打破“画地为牢”
有学者认为,大学办教育,应具海纳百川之态,只有广泛吸收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才能使全国高等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能。“招生计划地域化”在客观上进一步宣扬了地方保护主义,这种“画地为牢”的招生行为,对国民思想进步和社会发展有害无益。
今年,中国政法大学首次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本科分省招生计划,可以说是一项“破冰”的尝试。用该校负责人的话说就是:中国政法大学不是北京市的政法大学,招生名额分配对全国各地应一视同仁。但仅有个别高校尝试这种“破冰”行为,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应有更多的重点高校加入进来,为不同地区的考生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
今年是我省知分填报志愿的第三年。尽管这种方式可以降低“高分低报、低分高报”的概率,但也无法避免考生志愿扎堆等现象。在去年扎堆外省高校后,经过“大小年”的轮转,今年,省内部分名校又遭遇扎堆。
1.知分填志愿,扎堆不可避免
2004年起,我省高招第一批到第四批院校实行知分填报志愿。当年,不仅高分扎堆,省内扎堆也相当严重。2004年,理科600分以上者,达到11531人,且有的同一分数的人数多达一两百人。并且,理科报考武大的考生约占全省重点线上考生总数的1/3,文科报考该校的考生人数约占全省重点线上考生的2/3;可往年这一比例分别是1/4和1/3。
在2005年扎堆到省外高校后,今年,转回扎堆到省内院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招生势头良好,武大、华科大的理科投档分数线都超过了590分。可省外名校复旦大学的文科分数线为545分,仅踩线招生;浙江大学在我省的招生同样遭遇寒流,理科分数线仅高出重点线15分。
知分填报志愿,考生不仅知晓自己的分数,还可获知每一分数段的考生人数分布情况,为何还会出现扎堆现象?武汉市教研室一负责人分析,知分填报志愿最大的好处是在得知自己的考分后,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决定报考方向;各招生院校在招生前也能掌握生源的基本状况。
但是,利和弊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这一有利之处也促使了“扎堆”现象的形成。许多考生只看到个人分数、排名、高校的预估分数线等表象来填报志愿。尤其是考分较高的考生,通常不会仅仅满足报考一般学校,这样就非常容易出现报考学校过分集中或生源不足的两级现象。另外,如果当年考生分数偏高且集中,那么也会形成高分扎堆。
建议:能否设立平行志愿
在经历了若干种志愿填报方式的变更后,知分填报志愿是考生及家长最为满意的一种方式,因此,如何避免志愿“扎堆”,是这一填报方式制度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
武汉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钱建国力推并列设置两到三个第一志愿的做法,以增加考生的被录取率。如一考生在第一志愿中,同时填报了北大、清华、武大三所高校,如果其高考成绩未达到北大的投档线,其档案便自动转到清华大学投档排序中,如仍未达到清华的投档线,则转到武汉大学的投档排序中。他认为,如果能利用好三个平行的第一志愿,考生至少可以保证不滑入二本的院校中。
自去年我省在宜昌市试行网上填志愿后,今年将范围扩大至武汉、荆门、随州等部分地区。有专家建议,充分利用网上填报志愿的优势,能有效缓解扎堆现象。如考生通过电脑进行填报后,招生部门封存所有考生报考信息,并将信息进行统计和分类;然后,再给考生最后一次志愿修改机会,在这一次修改中,考生就可知自己所填报专业的整个报考情况,以作调整。
2.分层扎堆:武大、华科大吸纳全省七成理科高分考生
谈及今年的高招工作时,武汉理工大学分管招生工作的严新平副校长认为,从我省第一、二批次高校第一志愿生源投档情况看,在经过了前两年知分填报志愿的“摸爬滚打”后,我省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显得更为“成熟”,能对自己的报考目标进行定位,较客观地反映不同层次高校的区分度。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分层扎堆”。
从今年第一批投档的考生成绩分布来看,不同实力层次的高校,所吸引的考生群也不相同。
武大今年理科投档人数共2352人,从最高分650分到600分以内的考生共有1418人,占全省600分以上考生总数的27%;在华科大录取的新生中,最高分644分至600分以内的理科考生,占全省600分以上考生总数的44.29%。如此看来,这两所在鄂齐名的高校共吸收了全省七成多的理科高分考生。而武汉理工大学作为省内第二层次部属高校代表,理科投档人数为3400人,其中60%的考生都集中在570-580分之间,600分以上的考生,第一志愿报考该校的仅有数人。
同样,二本(一)投档时,全省理科542分-546分的考生共有3935人,这一分数段内报考湖工大的考生就有1372人,占了该校理科在鄂招生计划总数的86%;武汉工程大学理科540-545分的进档考生人数也在千人左右,约占该校理科招生计划的60%,其中仅545分的考生就多达300多人;而报考武汉工业学院的考生,则多数集中在525-529分的分数段内,平均每分报考考生都近200名。我省多数二本(一)院校5分段内的考生人数都超过招生计划数半数以上,且分层明显。
这种“分层扎堆”的现象会带来什么后果?是如何产生的?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严新平认为,分层扎堆现象,暴露了我省多数考生在志愿填报中的缺失:为求稳而过于“偏爱”招生计划量大的省内高校,同时过于追求分值最大化。相近分数段的学生都蜂挤在同一层次的高校,却丧失了就读包括外省院校在内的其他高校特色专业的优势,同时也增加了个人和其他低分考生的录取风险。
另外,这一现象对次一层次的高校优势学科发展带来不利因素,大量优质生源被上一级高校“包揽”,其他高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缺乏高分生源的补充,使得学科人才培养、科研等各项竞争力减弱。
建议:考生要尽早确定人生规划
要做到避免“分层扎堆”,严新平建议考生从如下几点考虑志愿填报:
一是个人分数排名。在现行录取规则下,无论哪个批次的录取,高考成绩都是录取中的决定性因素,从个人分数在全省的排名,可以对自己报考不同层次高校的竞争力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二是确定自己的人生规划。如果想在本科学习后继续考研及修读更高层次的研究学科,则应尽量选择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靠前的名校,这类院校不仅科研实力雄厚,其品牌也会对学生的考研录取产生一定影响。而若打算本科毕业后先就业,则应结合不同层次高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进行综合比对再填报。次一级高校虽然整体实力比顶级名校略差,但其特色专业的就业前景更好。
3.慎重对待院校预估分数线
知分填报志愿后,院校预估分数线成为考生填报志愿的一大参考点。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一定要理性对待预估分数线。
今年高招,当第一批院校投档分数线出台后,武汉市的一名考生来电反映,因为相信了在咨询会上院校预估的分数线,导致自己落榜。这名考生报考的是上海交通大学,成绩为632分,达到了该校预估分数线,可是该校最后投档线出来,分数线高达639分。
其实,这也是院校不愿看到的局面,如果当年预估的分数线不准,就会在考生及家长中留下不“诚信”的印象,影响来年招生。
有专家分析,采取知分填志愿后,考生无法判断自己所报考的院校还会有多少学生报考,另外,招生院校也不知道考生的填报情况,从而不能准确预测自己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而且,一些高校为了争取更多的生源,在估线时有意无意地降低了“门槛”,这无意间给考生提供了错误信息。实际上,院校预估的分数,仅仅是学校结合往年录取经验和当年考生分数分布情况来作出的一种预测。因此,考生及家长不能迷信这一分数,只能将其当作一个填报参考。
4.“大小年”规律有时会失灵
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不仅会参照各高校近几年的录取情况,还会关注“大小年”的规律。可对于那些招生情况很好的名校,这一规律有时会失灵。
武汉市的一名考生看到去年上海交通大学在鄂录取分数线是625分,想着去年扎堆到省外,今年省外高校的分数估计会全线下降,于是,以624分的成绩填报该校,哪知,今年该校招生情况依然很好,在我省的投档线为639分。
建议:考生不要盲从“大小年”规律
尽管有些学校的确会存在一年分数高、一年分数低的情况,但对于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等名校来说,他们的分数经常会居高不下,不存在“大小年”的规律。另外,如果一所院校两年的投档录取比例上下只浮动了1%,并不能算是有大年和小年的区别。因此,考生不要盲从“大小年”规律,还是应该从实际出发,填写最适合自己的高校。
三成上本科线考生掉档
截至目前,我省高校本科招生已尘埃落定。今年全国高校在鄂招收本科生共计13.8万人,全省本科上线考生共有19.7万人,最终有5.9万考生掉档。掉档生主要集中在二本(二)和三批录取中。
1.“一本”掉档生,半数进了两所二本高校
今年,我省省内部分院校志愿扎堆,和2004年高招投档局面有些类似,又是一个招生“大年”,但比2004年平稳一些。
由于今年继续采取高分保护政策,全省重点线上实际掉档考生只有2988人,而其中除部分考生第一志愿报考了外省第二批本科院校外,半数考生都集中在武汉工程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两校,共吸纳重点线上掉档考生1336人。
2.一、二本出现“分层扎堆”
从今年第一批投档的考生成绩分布来看,不同实力层次的高校,所吸引的考生群也不相同。今年武大、华科大共吸收全省七成多的理科高分考生,而武汉理工大学作为省内第二层次部属高校的代表,60%的进档考生分数都集中在570-580分之间。
而武汉工程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作为仅有的更名为“大学”的两所省内第二批院校,今年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两校进档考生70%都集中在540-545分之间;而武汉工业学院过半数的考生都集中在525-529分以内。
3.二本(二)、三本院校录取有点“冷”
据了解,今年我省本科录取结束时,最终有5.9万考生掉档,主要集中在二本(二)和三批院校录取中。
二本(二)高校通常是在省会城市以外办学的一般本科院校和新组建的本科院校。与一本和二本(一)录取时,大量高分考生都扎堆在省内高校的情况不同,考生在选择二本(二)院校时,多青睐沿海城市。
我省多数二本(二)院校普遍“偏冷”,而以山东省为代表的沿海城市高校则吸引了不少高分考生,十余所高校在鄂投档分数线都超过了512分。
第三批本科均为独立学院,办学时间不长、师资力量不足、年均学费较高等三个因素,是导致独立学院招生吸引力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考生在选择独立学院时,更看重其所依托办学的高校品牌和办学地域。在今年的三本投档中,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武大东湖分校等高校一志愿报考生源都在招生计划数的数倍以上,而有些院校报考人数却连计划数的1/7都不到。
4.今年一大看点:弃本科报高职
在今年的高招录取中,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就是省内三本(二)线上不少考生都放弃填报第三批本科志愿,直接选择报考了第四批高职高专院校。
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今年在鄂招生计划数为1530人,该校三本(二)批次线上的考生约占投档人数的80%,比去年增加20%左右。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进档考生中有94%的分数达到三本(二)批次线,比去年增加约34%。而一些名牌本科高校的专科专业更是吸引了不少高分考生。
从今年四批(一)投档线来看,高职高专招生全线飙红。
据高校招生人员分析,复读热降温、希望在汉就读、高职年学费较低及就业前景好、独立学院吸引力不高、三本(二)段内考生数过多,是导致考生弃本科报高职高专的6个主要原因。
今年,一半四批(一)院校的投档线都超过了批次线,还有3所四批(一)院校的投档线达到了二本(二)的批次线。谈及原因,市场上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缺乏及我国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政策背景是两大主导因素。
另外,我国本科高校建设仍然停留在单纯的理论研究、应用性不强的阶段,而高职教育根据市场需要已经开始转向,向应用型的教育模式转变,这使得近年来高职就业局面良好。
就业影响着招生。不少考生和家长改变了原来“读本科才能找到好饭碗”的观念,放下身段,在高职院校中寻找那些好就业的专业,做一名技能型人才。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的马奇柯老师称,今年该校理科投档线为441分,超过批次线31分,这是因为报考人数多,水涨船高的效应。他认为,高职经过几年的发展,招生、办学等方面越来越规范,已由外延式转向内涵式发展。另外,行业需求、中部崛起政策的公布,都将拉动我省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的春天已经到来。
5.专业填报更实际
从今年高校进档考生的专业志愿情况看,考生在选择专业上更实际,多趋向从就业角度考虑志愿的填报,一些如计算机类、电子类等热门专业的报考情况,比往年大幅下降。
武汉理工大学前两年连续出现高分“扎堆”的电子类等新兴专业报考人数大幅减少,而以往要通过专业调剂才能招满的材料、船舶等传统实力学科则有不少考生报考。
武汉工业学院的机械类专业报考人数也由去年的1:4提高到今年的1:11。湖工大往年报考较冷的轻化工程等专业,今年也受到了考生的追捧。
而不少高校都反映,在录取中,调剂生的人数比去年大幅减少,绝大多数考生都是按六个专业志愿的前四个完成录取,很少出现所有专业志愿都是热门专业,导致全部落空需要调剂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今年考生在专业志愿填报上,更注重拉开梯度,趋向也更合理。
6.明年高招更有规律可循
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严新平认为,今年是我省知分填报志愿第三年,虽然仍有局部“扎堆”、“断档”情况出现,但毕竟较前两年更为平稳,这和高校对两年来招生经验的悉心总结,及考生与高中学校的冷静对待有很大关系。
他同时欣慰地表示,今年的高招,将为明年我省考生知分填报志愿提供更具参考性的经验。
三年“阳光高招”显成效
今年是我省实行高考阳光工程的第三年,高招的刚性原则显露无疑,坚守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不动摇,不录取政策规定之外的批次线下考生。花钱买分数,不再成为可能。
“预科生”已成历史
高招录取前,省教育厅下文一再强调,严禁高校招收“预科生”。招生骗子仍然瞄准部分家长相信“花钱能买到分数”的错误心理,在录取期间又对考生和家长宣传,可以将线下的考生以“预科生”名义录取,明年再办理相关学籍手续。如有江苏家长反映,有人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名义在江苏招收“预科生”,并称省教育厅给了他们预科计划。这一骗局最后被识破。
“预科生”其实包含两种,一是高校招收的少数民族预科生,这属于正规招生。另一部分就是违规产物,前几年,我省一些高职学校和独立学院钻政策空子,先把线下考生以“预科生”名义招收进来,然后再组织他们参加全省“3+2”考试、中职对口升高职考试,以取得专科学籍和文凭。
如今,我省在政策上已把漏洞堵死。从2007年起,我省将停止“3+2”分段制和5年一贯制高职招生。因此,违规招收的学生不可能取得国家承认的学籍和文凭。
缓解高分段集中矛盾,积极追加计划
2006年我省共有53.3万考生,其中第一批本科线上考生共有38577人(理科31946人,文科6631人),580分以上12945人(理科11672人,文科1273人)。
然而我省第一批本科计划为31919人,这意味着有6600多名考生面临“落榜”。
阳光高招不仅意味着高招更加规范,也要体现对考生的关怀。如此多的高分考生“落榜”,让省招办感到了极大压力,于是,积极筹措向重点大学争取追加计划。
最后,不仅争取到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全国6所知名高校的151个追加计划,还追加了在鄂8所部委属高校计划1973个,为我省一本线上考生录取、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竞争压力作出了贡献。
另外,省教育厅又给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各增加200个招生计划,较好地解决了555分至580分分数密集段落选考生上学问题。
至此,通过各种努力,第一批录取阶段,我省共追加计划2631人,共录取考生34553人,其中580分以上考生录取12897人,仅有48名考生因复读等原因没有被录取。
能否减少“投档比例”中的人为操作
今年,我省邀请考生、家长、中学教师代表参观高招录取现场。当时,就有教师提问,投档比例是120%,那会不会有学校在这20%里做手脚,录低分不录高分呢?的确,在阳光高招大力实施的今天,这是让人疑虑的一个地方。
在提前批艺术类录取阶段,一位家长来电说,艺术类的投档规则较复杂,有的是省招办将符合条件的考生档案全部给高校,由高校根据对外宣布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有的是按1:1.5的投档比例将考生档案投放给高校,这其中人为操作的空间是否太大?
省招办给予的解释是,录检组正把着这道关口,学校不得无故退档,只要退档都需要说明理由,理由不充分的,省招办将提出复议。这位人士说,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我省高校招生日趋规范,一本、二本院校基本上不存在录低分不录高分的违规现象。
建议:缩减提档比例
就理论而言,按照一定的投档比例,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到了一条分数线就一刀切,的确不会存在违规现象。但在现实社会中,若没有政策上的严谨,人为操作还是能钻政策的漏洞。
因而,有人建议,要么取消20%的选择余地,完全按照分数线足额录取;要么仍然保留120%提档比例,或者缩减这一比例,让多个人员把关退档这一关口,多人在退档理由上签字,从而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减少人为操作的自由。
能否增加独立学院及高职高专招生计划
从近年来高校招生计划量来看,教育部正在有意识地控制公办高校本科招生计划规模,而今年全省考生总数比去年增加8万人,明年这一增幅将更高。据省考试院有关人士预测,2007年我省高考考生人数将接近60万人。
省教育厅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已有趋势表明,今后全国公办高校本科招生计划逐步控制现有规模,以减小高校快速扩招带来的办学压力,提高办学质量,而不少名校也决定在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招生人数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以上背景所带来的现实情况是,招生计划数不会有明显增长,但考生人数却在逐年递增,所以高考竞争日益激烈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有学者提出:能否增加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招生计划量,以满足国家多层次人才培养和考生升学的需求?因为在今年我省本科录取中,线上掉档生人数约为5.9万人。
湖北省高职高专招生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李建勇副教授表示,在教育部公布2006年具有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中,全国普通本科院校719所、高职高专1105所、独立学院317所。可以看出,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为普通本科院校的一倍。而教育部今年也修订了高校“专科升本科”的比例,大幅减少了“专升本”规模,意在要求专科改变现行的“升学教育”培养模式,强调技能培养,以改变目前的高校人才输出结构。
李建勇副教授说,独立学院作为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的有益补充,也正逐步被社会所认同。目前,社会上对于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以前社会职业技术人员缺口较大的现象,是由于高职高专院校为吸引生源,在考生和家长意愿下瞄准“专升本”办学造成的。经过教育部的政策调整后,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方向将迅速走向正轨,走市场办学及应用型发展之路。那么,在普通本科院校限招、考生人数不断增长的前提下,适当地加大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计划量,是有利于国家人才结构调整要求和缓解考生升学压力的。
省教育厅有关人士称,从目前结束的本科录取而言,实际录取13.8万考生,比原计划增加9000人,增加的大部分计划都用于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招生。未来几年,我省高招计划基本维持不变,略微增加的计划也将主要用于支持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发展。
港校和内地名校之争
今年,全国引发了一场内地名校和香港名校孰好孰坏的口水之战。其实,讨论是没有结果的,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在讨论和交流中,让内地名校深刻反思和积极改进。
随着第一批院校录取结束,一批状元花落香港名校,让这场“口水战”升级,诸多专家也参与其中,一时间,大家都在讨论“北大、清华是不是沦为二流高校”。
最有力的说服者还是众多考生。今年,我省有33名学生被香港高校录取,其中5人获得奖学金,都是全省高考成绩排名靠前的佼佼者。
也有婉言拒绝者。武汉市文理科状元均拒绝了来自香港高校的邀请及高额奖学金,分别选择了内地的北大和清华两所名校。另外,武汉六中的廖爽,虽然收到了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因没有获得奖学金,需要掏50万元的学费,她主动放弃了。
随着香港名校纳入高招统招计划,争夺优质生源的大战还将继续下去。现在,香港名校在内地的招生计划很少,还不会撼动内地高校的基础地位,但若有朝一日,那边的计划数增加了,这边的招生体制、录取人才的标准、办学质量还未有所变化,急的可不是大众,而是学校自己了。
高校招生地域化日益明显
今年,恰逢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第30次高考,有950余万人报考全国普通高校,创下了新的历史纪录。在我国,高考通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一座“独木桥”,而要跨过这座“桥”,除了考生自身努力之外,还有一些诸如地域差别等考生无能为力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在我省尤其明显。
今年是我省高招录取实行知分填报志愿第三年,轮番扎堆省内外高校的“大小年”现象,更令不少考生深感困惑,同时也加大了高校和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的工作难度。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高校招生地域化”是导致这一现象反复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当前高招体系中一种新的不公平。
北大是北京的大学?武大是武汉的大学?
所谓“高校招生地域化”是指高校在全国各地投放的招生计划比例严重失衡,招生计划数多倾向办学所在省份的现象。
以今年为例,北京市今年共有12.6万名考生参加高考,北大(包括医学部)、清华下达给北京市的招生计划数为1020人;湖北省有53.3万名考生,北大清华招生计划却只有202人。两地考生生源和招生计划量的比例相差21倍,而这种情况在全国都十分普遍。
再以我省为例,我省作为全国教育大省,共有各类高校80余所,而各校投放在湖北省内的招生计划数都接近总数的一半左右,在各外地省份投放的招生计划数通常不过几十人,一些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数甚至只有十余人。正是省内外高校招生计划数的这种巨大反差,才导致了省内外高校扎堆现象的出现,使得招生“大小年”频繁上演。
三大原因促使招生地域化
谈及此事,高校也有苦衷。我省某高校招生负责人对记者坦言,高校招生计划量多倾向办学省份的原因有多种:一是地方政府的要求,教育部自1999年起分别与部分省、市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分批将38所国内知名高校列入国家跨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名单,由国家、地方以及相关部委共同出资建设,即“985”工程。有了“出资共建”这一前提,无论是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院校,在分配招生计划时就必须考虑当地政府的意见,招生计划因此成了高校和地方政府间的一种双方合作交换。
二是考生不愿出远门深造。高校拥有量较多的省份多为繁荣地区,省内考生和家长多出于就业、消费、安全等因素考虑而不愿出省就读,一旦将全国各省招生计划平均分配,高校就丧失了本地生源优势,一些原本在本地排名顶端的高校就处于来自更多省外名校的生源竞争,办学压力更大。
三是受生源质量的影响。由于考生有留在本地大学学习的愿望,部分高校若在外省投放较多的招生计划,就有可能在一些省份处于生源不满的处境,招收的生源质量可能会比本省差很多。在招生中,不断地跨省调配招生计划既不合理,也增加了招生难度。同时,由于地域限制,高校招生人员对本省考生的水平更为了解,投入较大的招生计划量,也便于吸引明年当地考生的报考热情。
但业内人士也有不同的看法。一名大学教师质疑:来自外省的高分学生和比其高考成绩低几十分的本地学生,在同一专业、同一班级就读的情况,在高校随处可见。这公平吗?就好比北京市的孩子就读北大、清华的分数比外地考生要低得多一样。
这名教师说,当前“办开放式的国际一流大学”是众多名校争相提出的办学口号,不少高校打着这块牌子,大量开设国际合作教学班、面向世界招聘教师等,大有“打开校门办学”的态势。可高校将招生计划分配严重地域化的做法,却是在“说一套做一套”。现在高考管理更公平、更合理,允许各省自主命题考试,高考录取也采用了透明、公开的网上远程录取方式,这都是我国高考制度进步的表现。但招生计划地域化现象,却是高招体系中突出的不公平现象之一。
这名教师还举例,在湖北高校招生体系中,还有一种叫作“武汉市共建生”的特殊招生计划,具体是指只要是具有武汉市户口的考生,报考在汉办学的部属高校时,就能享受武汉市以外考生无法享受的“重点线上降20分录取”的优待。这也是招生地域化的一大表现。而且从在汉部属高校招生情况来看,一些高校共建生计划经常招不满,可每年武汉市共建生招生计划却只增不减,这似乎有些不妥。
地方高校是地方投资,其计划多面向当地情有可原,但部属高校以国家投资为主,在进行招生名额分配时,应遵循各地平等的原则,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录取比例确定招生指标。
建议:招生计划的分配需打破“画地为牢”
有学者认为,大学办教育,应具海纳百川之态,只有广泛吸收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才能使全国高等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能。“招生计划地域化”在客观上进一步宣扬了地方保护主义,这种“画地为牢”的招生行为,对国民思想进步和社会发展有害无益。
今年,中国政法大学首次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本科分省招生计划,可以说是一项“破冰”的尝试。用该校负责人的话说就是:中国政法大学不是北京市的政法大学,招生名额分配对全国各地应一视同仁。但仅有个别高校尝试这种“破冰”行为,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应有更多的重点高校加入进来,为不同地区的考生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