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2005年高招反思录·政策篇

2005年08月23日 来源:楚天金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不同的投档比例如何得来

  考生小马今年高考成绩为理科566分,在全省总排名为9700多名,同分数段的考生有337人,他第一志愿填报了武汉大学,结果武大理科投档线为570分,录取开始后,他的电子档案状态依然是“自由可投”。小马不解,高校的投档分数究竟是怎么得来的?

  对此,武汉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处长钱建国说,高校投档资格线的高低,与该校当年投档比例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今年我省第二批及其以上高校投档比例大致为高校在鄂招生计划数的1:1.2,独立学院投档比例为1:1.5,但也有部分高校投档比例要远低于这些数字,那么投档比例是如何得来的呢?

  在我省实行高招网上录取的条件下,高校网上电脑招生系统会根据该校当年录取计划数,按考生高考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自动完成录取。

  以武大为例,今年该校在鄂录取情况很好,实际投档比例为1:1。该校原计划在鄂招生3030人,若按招生计划1∶1投档,武大在鄂录取分数应为理科572分、文科552分。但武大在录取前的招生咨询中,结合近几年该校在鄂录取情况,曾预计该校今年录取线为文科546分左右、理科564分左右。为实现对社会承诺,该校再次追加招生计划217人,将分数线下降至文科549分、理科569分。

  对这些生源较好的第一批次高校而言,都愿意尽量将投档比例控制在1:1左右,以避免退档,这主要是为了不影响次年的招生吸引力。

  钱建国说,在今年的录取中,武大仅有两名考生被退档,其中一人是因健康原因,另一考生则因所报志愿已录满,而本人又坚决不服从专业调剂,最后放弃录取。一般而言,在高校录取中,投档人数应略高于实际录取人数。因为在所有投档考生中,不能排除有考生虽然高考成绩达到投档资格,但其他条件不符合高校录取标准的,同时也有些考生坚决不服从专业志愿调剂等情况。高校要完成招生计划,必须在投档与录取人数间,留有一定的淘汰余地,但这种情况在第一批录取院校中并不多见。因为第一批院校录取前,并不存在上一批次本科落榜生,考生在第一志愿优先报考高校时,志愿填报都很慎重,绝大多数考生都会选择服从专业调剂,退档人数较少。

  而在第二批本科录取中,高校所申请的投档比例则会比第一批次院校略高一些。因为第二批次院校的投档生源中,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重点线上落榜生,其中不少考生虽然第一志愿报考了第二批高校,但却打算复读,以待来年再冲刺理想中的名校,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为完成招生计划数,就必须在投档人数上,给自己留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华中师大汉口分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处长高诗银告诉记者,今年我省独立学院投档比例均为1:1.5,也就是说在投档到学校的考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将被淘汰,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主动放弃录取的考生。这是因为独立学院在各层次本科院校中,收费最高,一名学生在独立学院读完四年本科,总花费估计在8万元左右,很多考生因家庭经济原因,无力承担学费而放弃录取;还有一部分考生是第二批高校的落榜生,其中不少人都会选择复读。

  【反思】钱建国认为,从今年高招外省院校“扎堆”现象可以看出,考生填报志愿的“跟风”现象很普遍,而忽略了对高校投档比例的研究。其实,考生通过院校近几年各批次高校投档比例和在当地的招生计划数、录取时追加计划数等情况,结合个人考分在省内排名,便能对自身的报考竞争力作出大致判断。对于每年招生规模稳定,投档比例小,录取分数高的高校,应谨慎填报。同时,今年录取“扎堆”的高校由于录取分数被抬得很高,明年可能就是报考的“冷门”,考生可及时与相关高校招办咨询,谨慎对待“大小年”现象,以衡量自己是否有把握被录取。

录而不读该加以限制吗

  记者从华中师大汉口分校了解到,在今年的三本(一)录取中,该校招生人员看到考生电子档案后,第一件事就是按这1600多名考生电子档案上留下的联系电话,逐个给考生打电话核实就读意向。为何招生人员要如此大费周章?该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处长高诗银介绍,“考生已被录取,却不到高校报到,这是每年高校招生人员最为头疼的事情”。某高校招生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第二批院校、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中,这种“录而不读”的现象颇为普遍。

  他说,近两年来,独立学院的开学报到率平均只有70%,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报到率仅有50%左右,由于学费是这类高校的重要收入来源,如此低的报到率对学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白白浪费了招生计划不说,有些独立学院每年因此而造成的资金缺口高达数百万元。

  记者了解到,为避免或降低这种现象的产生,今年一些独立学院便采取“预收学费”的方式来控制报到率,虽然这一行为随后遭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处理和禁止,但又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教育部门有权对已被录取的考生放弃就读作出限制吗?

  家长们对此持两种意见,一部分家长认为,在高招中,只要考生高考成绩达到要求,选择报考哪所学校是考生的自由,而被录取后读不读也是考生的自由,考生有权选择其他的成才方式,放弃就读不应有人干涉。而也有家长认为,有些考生明明已决定放弃到高校就读,却在录取时不提出退档申请,结果不但浪费了高校招生计划,同时也让其他排名靠后、想上大学的考生失去了被录取的机会。这类家长建议,在高招录取中,应建立一种诚信制度,对已被录取却不到学校报到的学生在档案上写上不诚信记录。

  【反思】对此,华中师大汉口分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处长高诗银认为,考生被录取后读与不读是他们的个人权利,对之加以限制显然不对。但部分高校报到率低的问题不解决,又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他建议,在高招不允许补录的情况下,可对一些报到率偏低的高校实行“超录”的办法,即计划招生1000人,允许其实际招生1300人,这样多出的招生名额,便能填补那些录而不读的“空白招生计划”,从而稳定高校报到人数。

志愿填报方式能否更加灵活

  今年是我省高考实行知分填报志愿的第二年,在第一批次高校录取中,去年我省考生志愿扎堆在省内名校,而今年我省考生志愿又大量“扎堆”在外省高校。在两年的“扎堆”中,每年都有不少的重点线上考生落榜。

  武汉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处长钱建国表示,我省今年实行的是第一志愿限报1所高校,第二志愿可平行填报6所高校的志愿填报方式。从理论上讲,考生在第一志愿录取落榜后,可有6所第二志愿院校以供选择,这就避免了因落榜而掉档的情况。但实际上,多数第一批次高校录取时,第一志愿报考生源已足够完成招生计划,因此,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第二志愿被录取的可能性极低,第一志愿落榜后往往只能降到下一批次录取了。

  【反思】钱建国提出,今年湖南省实行的志愿填报方式值得借鉴:考生可同时平行填报三所第一志愿高校,这样就能增加考生的被录取率。如一考生在第一志愿中,同时填报了北大、清华、复旦三所高校,如果其高考成绩未达到北大在当地投档资格线,其档案便自动转到清华大学投档排序中,如仍未达到清华的投档资格线,则转入复旦大学投档排序中。采用这种志愿填报方式,只要考生对这三所院校的志愿填报能拉开档次,便可保证其档案能在第一时间投到高校,这样就能有效地将高分考生分流,保护重点线上的考生。

  而在今年的高招中,宜昌市所采取的公开院校报考志愿进度的方式也值得引用。今年宜昌市招办将全市考生第一志愿报考情况即时公布在网上,考生可随时查询到各高校第一志愿报考的市内考生人数。在知分填报志愿的情况下,这种公开志愿数的方式,可对考生的高考志愿填报提供有效的参考,也能避免“扎堆”现象的出现,但这种查询方式今年只有宜昌市采用,而录取却是按全省考生总排名投档,所以缺乏可比性,实用性不大,如果全省都采用这种公开志愿的查询形式,对考生的志愿填报和录取便有很强的参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