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1年05月31日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几年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扶持和推广职业教育,但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是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由于互联网宽带技术的逐步推广,这一现象有所缓解,可这一问题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职业能力、操作能力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为核心。同时,由于各区域经济要求、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劳动者职业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必将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顺应这种改变。
1.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紧贴市场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环节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中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保障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资源平台。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职业教育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借助多种教育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它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在生产顶岗性实习阶段是学校学习阶段的必要延伸。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将这种合作教育定义为“是一种把学生课堂学习与有收人的、有计划的和有指导的实际工作经历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并且这种实际工作经历是与学生的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相关联的。与此相适应,高职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突破了原有的简单的人才供需模式,让企业以自身的优势介人学生的培养中来。
经过多年的实践观察,笔者认为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校企合作的优势非常明显:
其一,校企合作中,企业直接参与了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二,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建立与企业相近的实践基地企业,通过一定方式为学校提供一些技术、资金、场地方面的支持。
其三,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两种环境中成长,有计划地使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专业技能、团队意识、人际关系、协作精神、组织纪律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得以培养,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其四,校企合作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实行校企合作,学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学生也通过到企业实习,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较快地找到合适的岗位,解决就业问题。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在学校进行以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培养职业素质。第二阶段是到企业接受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为了顺利实施培养方案,我们首先进行校内教学改革,针对培养规格的要求,对原有课程进行重组。改变传统教学理论性、体系性强,而实践性、探索性弱的情况,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组织模块教学、项目教学,把实际应用能力提到重要地位。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没有行业和企业的参与,必然进行不了教学改革,也办不好职业教育,培养不了适合生产服务和管理岗位需求的一线人才。在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从培养目标、规格的制定到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教材的编制、教师的聘用以至毕业生就业等,各环节各流程都不同程度地需要与企业结合,得到企业的参与和支持。
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为了顺利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笔者对企业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后摸清了应用技术专业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笔者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定位为“培养掌握计算机应用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较强工作能力,使其能在生产第一线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应用技术服务、应用产品营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1校内教学设计
校内教学设计包括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校内教学设计突出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其中基础理论课程主要以案例课程教学形式为主,职业能力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技能类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根据岗位工作的需要,重点训练学生完成岗位工作流程任务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根据延安区域经济情况和未来发展要求,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面向的主要岗位有系统管理、图形制作、网站维护、应用程序开发、应用数据库开发维护、应用产品营售及计算机维护等。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目标定位于能够胜任于专业岗位所必须的岗位操作技能,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升。职业专门技能类型课程采取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学生完成项目设计开发工作。
3.2校外教学设计
校外教学在企业进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生产性顶岗实习、部分专业课现场学习和毕业设计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其实就是准就业。生产性顶岗实习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实际操作过程为主线而确定生产性实习目标。作为实践教学最高形式的践行者——顶岗实训,是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确定实训内容。通过真实的生产实训、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为了充分完成校外的教学培养,科任教师或者学校实习管理部门应提前对企业进行调研。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每位学生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保证校外教学的顺利进行,学院在制度上和政策上给予了保障。首先,建立了专门的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其中专业指导教师负责校外学生的教学指导答疑工作,职业指导教师负责校外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且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作为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工作中的实习指导。其次,建立专门的实习管理人员,作为专职就业指导老师参与到学生实习的全过程,并有效地保持学校和企业的良好沟通。
总之,经过企业生产性顶岗实习,使学生不仅充分检验了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而且在实习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正是高职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的重要法码。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职业能力、操作能力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为核心。同时,由于各区域经济要求、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劳动者职业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必将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顺应这种改变。
1.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紧贴市场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环节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中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保障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资源平台。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职业教育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借助多种教育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它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在生产顶岗性实习阶段是学校学习阶段的必要延伸。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将这种合作教育定义为“是一种把学生课堂学习与有收人的、有计划的和有指导的实际工作经历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并且这种实际工作经历是与学生的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相关联的。与此相适应,高职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突破了原有的简单的人才供需模式,让企业以自身的优势介人学生的培养中来。
经过多年的实践观察,笔者认为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校企合作的优势非常明显:
其一,校企合作中,企业直接参与了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二,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建立与企业相近的实践基地企业,通过一定方式为学校提供一些技术、资金、场地方面的支持。
其三,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两种环境中成长,有计划地使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专业技能、团队意识、人际关系、协作精神、组织纪律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得以培养,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其四,校企合作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实行校企合作,学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学生也通过到企业实习,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较快地找到合适的岗位,解决就业问题。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在学校进行以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培养职业素质。第二阶段是到企业接受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为了顺利实施培养方案,我们首先进行校内教学改革,针对培养规格的要求,对原有课程进行重组。改变传统教学理论性、体系性强,而实践性、探索性弱的情况,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组织模块教学、项目教学,把实际应用能力提到重要地位。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没有行业和企业的参与,必然进行不了教学改革,也办不好职业教育,培养不了适合生产服务和管理岗位需求的一线人才。在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从培养目标、规格的制定到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教材的编制、教师的聘用以至毕业生就业等,各环节各流程都不同程度地需要与企业结合,得到企业的参与和支持。
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为了顺利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笔者对企业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后摸清了应用技术专业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笔者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定位为“培养掌握计算机应用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较强工作能力,使其能在生产第一线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应用技术服务、应用产品营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1校内教学设计
校内教学设计包括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校内教学设计突出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其中基础理论课程主要以案例课程教学形式为主,职业能力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技能类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根据岗位工作的需要,重点训练学生完成岗位工作流程任务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根据延安区域经济情况和未来发展要求,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面向的主要岗位有系统管理、图形制作、网站维护、应用程序开发、应用数据库开发维护、应用产品营售及计算机维护等。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目标定位于能够胜任于专业岗位所必须的岗位操作技能,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升。职业专门技能类型课程采取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学生完成项目设计开发工作。
3.2校外教学设计
校外教学在企业进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生产性顶岗实习、部分专业课现场学习和毕业设计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其实就是准就业。生产性顶岗实习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实际操作过程为主线而确定生产性实习目标。作为实践教学最高形式的践行者——顶岗实训,是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确定实训内容。通过真实的生产实训、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为了充分完成校外的教学培养,科任教师或者学校实习管理部门应提前对企业进行调研。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每位学生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保证校外教学的顺利进行,学院在制度上和政策上给予了保障。首先,建立了专门的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其中专业指导教师负责校外学生的教学指导答疑工作,职业指导教师负责校外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且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作为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工作中的实习指导。其次,建立专门的实习管理人员,作为专职就业指导老师参与到学生实习的全过程,并有效地保持学校和企业的良好沟通。
总之,经过企业生产性顶岗实习,使学生不仅充分检验了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而且在实习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正是高职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的重要法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