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高职遭遇零投档”是个警告

2014年08月26日 来源:广州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各地高考招生即将结束之际,高职院校招生难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已经完成高职高专录取的省份,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即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高专院校遭遇“零投档”。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高职院校的生存和职业技术教育前途的担忧。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笔者以为,它至少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最直接的一点,它说明在现有教育体系和招生模式下,高职院校在吸引生源上不具竞争力,招生困难使其生存也有了危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近年高职院校发展较快,大量中等职业学校转为高职,“产能”大为提升,而另一方面,高职与本科院校通过高考这同一渠道招生,而本科院校近年也不断扩招,处于末端的高职院校空间被不断压缩。有报道称高职院校录取线可低至180分,这样的学生无论接受什么教育可能都很困难。如果现在教育模式不变,那么,高职遭遇零投档实在不算什么稀奇事,高职院校过剩,就应该削减招生规模,甚至直接关门大吉。

其次,这是否说明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虽然目前劳动市场、人才市场上,“学士、硕士满街跑,技工技师难得找”的情况大量存在,有报道称许多企业高薪招聘车工、钳工等技术工人,其待遇远超本科毕业生,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也高于本科院校,但这些并不能真正说明问题。我们不能认为技术工人整体收入和生活质量要高于本科生(这一区分并不科学,技术工人为什么不可以是本科生?),也不能认为高职的就业率会对有更高职业目标的考生有吸引力。目前的教育层级本身就偏向本科教育,高职的生源质量无法满足高水平、有持续发展潜力的技术人才的培养,而家长对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也严重信心不足。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偏见”有其合理性。

所以,从根本上说,这说明的是职业教育理念和整体教育机制的问题。我们不能用高考的方式把整个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割裂,也不能把职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割裂。职业教育虽然更重视具体的操作技能,但作为一个社会人,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仍然是其不可缺少的一环,尤其是在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体系下,人文素质教育严重缺失,如果把目前的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生产车间”而予以强调,那也是一种教育上的急功近利。笔者认为,目前这种偏见倒是更有市场,许多人把技能表述为“能力”,而文化素质倒似乎是无用的摆设。从这方面说,职业教育需进行机制性改革。可借鉴国外经验,一方面打破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截然区分,在大学教育中加入职业教育内容,另一方面面向市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办不同主体、不同类型的多层次职业教育。( 刘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