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艺美术职技校:工艺美术与创意设计融合

2014年05月21日 来源:光明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工艺美术传承,高职院校能做什么?

近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方向军、谢士强两位画家教授,免费将自己创作的100余幅画作充实至苏绣版权交易许可平台中。根据协议,5年内,镇湖绣娘可选择这些画作为题材,从事刺绣生产、销售,也可用于刺绣产品的包装、商标及广告宣传等,为绣娘们提升创新能力、为苏绣转型升级注入原动力。

“文化传承和创新是高校的神圣使命。”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建良认为,工艺美术行业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价值,对当代文化的推进、民族记忆的保留、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面临工艺美术重保护、轻发展的现状,学校正着力打造‘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实验区’,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实现‘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在传承工艺美术的同时,培育既懂技艺又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致力助推工艺美术行业转型升级。”

“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人才和资源互通互助

江苏苏州,传统工艺美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和重要产地之一。在全国工艺美术产品24个大类中,苏州占22个,各类花式品种逾3500个。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苏州的工艺美术行业逐渐遇到生产萎缩、效益滑坡、人才流失等问题,有些品种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

作为全国第一所、江苏省唯一一所艺术设计高等职业院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深知身上肩负的文化责任,但要培养出优秀的传承人,非学校一己之力便能达成。“要从以学院为主体育人,转化为行业、企业、学院共同育人。”

2011年12月,苏州工艺美院与苏州市政府、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等30余家单位合作,组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改善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入政府和行业新元素,带动师资建设、教学实验实训等方面的优化与提升。

成立当天,王殿祥等9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便被聘为学院首批兼职实训教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廖军告诉记者,在“理事会”的指导下,学校新建了苏州市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技术公共实训基地等96个校外基地;理事会成员单位通过项目合作、校企共建等形式,为学校提供了近千万元研发经费。

让苏州工艺美院更加欣喜的是,因为“理事会”,学校与社会的人才和资源实现了互通互助。学校建设了首饰、陶艺等5个大师工作室,把苏绣大师顾文霞、雕刻大师蒋喜等引入校园,以口传心授的形式培养传人;聘请4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组建起一支异质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在刺绣之乡镇湖等3地建成“教师工作站”,选派教师进站锻炼,提升教师的技艺水平与研发能力。

“在推动大师工作室活态传承的同时,学校还依托这些大师,打造‘天工存艺坊’,以静态收藏为行业存技留艺,将工艺美术的无形资源物化。”在廖军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建在校内的“顾文霞刺绣史料馆”,这里收藏着顾文霞大师捐赠的177件私人藏品,包括刺绣作品、早期刺绣原始稿等。“目前,‘天工存艺坊’已收藏各类工艺实物500件;七个工艺美术门类的工具、材料、作品、书籍等500件;建设数字资源,拍摄专家学者谈艺影像片12部等。”廖军告诉记者,这些宝贵财富为学校开展工艺美术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双面绣”式创新,破解传承难题

桃花坞,苏州阊门内北城下,在此出品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杨”。然而,随着人们生活习俗和审美观的变化,桃花坞年画渐渐失去市场。2000年,年画社创作设计人员仅剩3人,其中两人已到退休年龄,刻工印工也只剩3人。

2001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正式划归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年画创作销售的企业纳入艺术设计院校,这在全国尚属首次。王建良介绍,接收桃花坞年画社后,工艺美院当务之急是要解决技艺传承的问题。

本着对“活态”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工艺美院开设了桃花坞年画研修班,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通过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方式,遴选优秀学生进入研修班,并采取“学院式”教育和“老师傅”言传身教相结合、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教授。

“研修班”已培养了25名新传人,王建良告诉记者,学校还把桃花坞年画工艺纳入专业课程设置,成立研究所、编撰社志、创办社友会等,推广桃花坞年画。“在跨界教学中,140名学生面对‘桃花坞年画’这个苏州元素,设计出扇子、酒杯、T恤等各类实用品,让古老工艺焕发出新生机。”2006年,“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州工艺美院在传承与发展民间传统工艺的道路上还绘就了一幅精美的校地合作‘双面绣’。”王建良介绍,2006年,苏州工艺美院与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合作办学,每年定向招收30名左右镇湖籍学生,通过“订单式培养”弥补传统刺绣家庭“作坊式”生产的缺陷。

见到苏绣班学生王琼时,她正在做毕业设计,将自己拍摄的白菜叶照片经过电脑处理,呈现出白菜叶的肌理,再运用不同苏绣针法表现出凹凸感,赋予其生命力。她说:“与传统绣娘不同,我们学习色彩基础、艺术鉴赏、创意表达等,会写生、会摄影,将更多的创意融入作品。”

目前,三届苏绣班毕业生全部实现行业初次就业,多名毕业生的原创毕业作品获得“江苏省艺博奖——银针杯”金奖等多项大奖。2011届毕业生郁江绣制的《梦想国度》获得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优秀奖。

“在培养科班绣娘的同时,学校还为传统绣娘送去了智力服务。”苏州工艺美院工业设计系副主任秦怀宇告诉记者,学校与镇湖合作开设《刺绣设计PS软件运用》等培训,举办《解读中西方素描、色彩到刺绣艺术创作》等专业讲座,将南京艺术学院、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的7名教授博士柔性引入6家绣庄协助设计创作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型绣娘。“近3年来,镇湖绣娘取得了8项针法、绣法专利,而她们获得的苏绣外观专利授权更是多达近千项。”

让工艺美术与创意设计有机融合

工艺美术行业要发展、为大众所接受,必须具备鲜明的时代精神、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在王建良看来,工艺美术与创意设计有机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融合?必须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产学研”一条龙服务。

在学院“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实验区”的框架中,除“大师示范区”外,还建有“产学研拓展区”,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中国研究创作营、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中心、呈辉中国工艺文化城设计成果转化中心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以往,教学都是以理论为主,有了这些平台后,便可从课堂化育人转化为职场化育人。”装艺系首饰工作室教师罗振春介绍,在《嘉宾定制专项首饰设计》课程上,我为学生们邀请了10位嘉宾,由学生对嘉宾做面对面的访谈,了解嘉宾需求后,自己动手设计并完成饰品制作。“我希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平时,学校还会组织一些趣味性的课外实践活动,像‘磕磕碰碰’论坛,鼓励观点互相碰撞,增强讨论热情;‘异想天开’学生创意作品展,调动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曹光阳告诉记者,每年的“毕业开放周”和“自我展示一条街”会把校园变成创意的海洋,各种手工创意小礼品、皮衣作品、手工饰品随处可见。

“先从校园里营造起创意设计的氛围,等到实战时,学生便可较快进入状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黄海介绍,2010年,苏州工艺美院与贵州省雷山县政府开展合作,完成银饰产品设计30项、特色旅游品设计30项、服装服饰改造40套、特色礼品包装设计45款等,创造利润20万元。“将苗族传统的叠绣技艺、银饰等元素构思再加工,结合夸张的傩面、大胆的配色,使工艺美术品充满了时尚感。”(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许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