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铁道职技学院办特色教育培养特色高职人才

2013年04月26日 来源:光明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国高职院校正在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前被加上了“高素质”三个字。如今,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标准是什么?高职院校又该如何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虹。

  记者:南铁院是一所铁路特色鲜明的学校。在高职院校专业发展趋同现象严重的今天,您认为坚持特色的必要性何在?

  王虹:我们的办学根基在铁路行业,优势专业在轨道交通,办学声誉来自为铁路行业所作的重要贡献,坚持铁路特色是办学的必然选择。以专业建设来说,一要固本强基。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带来国铁、地铁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作为华东地区唯一的铁路学院,为培养更多更全面的地铁人才,2010年,学院与南京地铁公司联合组建了国内首家“地铁学院”。从“订单班”到独立学院,“一体化”培养模式有了深化的平台;其次是创新合作。学院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率先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开辟了“3+2”专业,如与苏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分段培养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高端技能型人才。

  记者:有人说高职院校就是“人力加工厂”,大多将精力放在科技和实用性知识方面,较少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或道德判断。而企业则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对于就业需求与质量折射出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隐患,您认为该着力于何处?

  王虹:着力于特色文化。学院在南京站建立“158雷锋服务站”,多年来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堂。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既掌握技能,又使思想、道德得到熏陶。高职院校在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的过程中形成这样的共识:必须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凝练“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行业性”的文化特色,培育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

  “勇往直前,拼搏奉献”的“火车头”精神,“挑战极限,敢争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和“团结、奉献、拼搏、争先”的“南铁院精神”是南铁院“铁色”文化的内涵,行业特色鲜明的校园形象、社会实践,半军事化的管理方式等贯穿我们教学管理的全过程。

  记者:近日,南铁院“学身边典型,展时代风采”主题教育活动反响强烈,巫立平老师是学院推出的典型人物之一。多年来,他擅于对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根据学生和企业不同需求设计教学内容,这是以生为本、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精神。在您看来,高职院校该如何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王虹: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不能变,同时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我们提出“努力办学生和企业满意的学校”,既让学生满意,又让企业中意,这就要求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首先,观念思路要更新,体制机制要突破。比如去行政化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但必须行动在当下。南铁院成立教授委员会已经很多年了,他们是权威,是学院人才培养真正的顶层设计者,必须将他们的声音越放越大。今年,我们还将设立二级学院教授委员会,进一步增强其自主权;其次,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抓好“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比如,我们通过立项建设的方式推进课程改革,鼓励各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发综合实训项目,课堂可以搬到项目中去,并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训项目考核评价。巫立平老师去年的一个项目就实现了企业将生产权放在学校。学生在生产线上课,知识掌握更快。通过项目来了解企业需求,更通过项目过程培养学生合作、表达、创新等能力。(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