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新生受助 须做义工回报

2005年08月24日 来源:人民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高校新生报到在即,一项由广州团市委、广州市学联等发起的“燃点新希望”捐助贫困大学生活动引起关注。在这项活动中,40名今年入学的广州籍贫困大学生每人获得了5000元捐助,与以往捐助模式不同的是,受资助的大学生必须同步注册成为青年志愿者,在大学就读期间每人需要提供不少于150小时的志愿服务,以此回报和服务社会。

  一方面接受社会捐助,另一方面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报社会,这种捐助模式一推出便广受欢迎。广州团市委学工部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几天来共有300多个贫困大学生打来电话登记,另有数百人上门领取申请资助登记表。

  在广州团市委学工部,为儿子申请资助的梁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儿子获得的广州市荔湾区优秀团干部、广州市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证书。她说,儿子今年考上了大学,但丈夫身患残疾又下了岗,每月都要接受政府和社会救济。她和儿子一样,从内心里不愿意大家把他们当作只向社会索取的人。社会资助儿子读书,如果儿子能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去帮助别人、回报社会,这对他的心理健康非常有益,做母亲的也会感到欣慰。

  广州团市委的调查显示,目前广州市高中阶段登记在册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有近2000人。通过社会捐助,基本可以解决这些贫困学生物质上的需求,但他们在心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值得关注:他们中有些人在接受社会捐助的同时,会产生自卑心理;有些人愿意接受捐助,但不愿与社会接触;有些人表现出一种畸形的自尊,拒绝社会帮助;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知道自己需要帮助,把自己摆到弱者的位置,没有想过也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鉴于这些情况,广州团市委认为在给贫困学生物质帮助的同时,给予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引导也非常重要。让被资助的大学生成为注册志愿者,把他们纳入到志愿服务的统一安排中来,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尝试。

  在大学就读的四年或三年当中完成15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学生和家长都说这个任务并不重,学生完全能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来完成。广州团市委也表示,将尽可能地安排这些大学生从事有益于他们身心发展的志愿服务,让他们在服务社会中认识社会、增强能力,为将来的人生发展准确定位。

  ●链接

  培养社会认同感

  人与人之间需要互助与关爱,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义务尽自己的力量,去推动社会的和谐与温馨。15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对受资助的大学生来说并不难完成。活动的宗旨并不是要他们用劳动去换取资助,而是希望他们通过志愿服务实践,培养感恩之心和回报之心,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心和认同感。

  广州市学联副秘书长、“燃点新希望”活动负责人  张松才

  营造回报社会的氛围

  许多企业都有从事慈善活动的意愿。然而,现在有的受助人认为获得资助“理所当然”,这是捐助人不愿意看到的。企业期待的不是自己的捐助能够获得回报,而是希望受助人得到帮助后,也会为别人和社会尽一份力,营造一个回报社会的氛围。

  捐助资金提供方代表  胡晓仪

  学会传递爱心

  我父母亲都是残疾人,家庭经济很困难。造成贫困的原因很多,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大学是我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不仅要学本领,也要学做人。母亲多次跟我说,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今后如果有能力,也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受过帮助的人,应该更懂得帮助别人的重要,感受到爱心之后,我们也要学会传递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