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高考中学版

瑞泉中学
所在地:陕西省渭南市

中学版首页 - 瑞泉中学 - 中学概况

学校概况

校训:
校长:
闵渭安
建校时间:
1938年

瑞泉中学简介

瑞泉中学创建于1938年,1953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立为省级重点中学,1980 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首批办好的10所重点中学之一,2004年通过省级标准化高中验收。学校占地面积61336㎡,建筑面积48761㎡。现有9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860名,教职工333名,其中专任教师285名。学校先后被确定为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项目学校、陕西省“研究性学习”课程试点学校、全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测试办法试点学校、陕西省基础教育质量工程实验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先进单位、陕西省文明单位、陕西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庭院绿化先进单位、陕西省理化生竞赛优胜学校等。学校还承担了国家级课题“高中德育阶段性目标的构建”及教育部教育科研项目“西部开发与陕西省关中地区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战略研究”的实验研究,同时还承担着省级科研课题“构建板块教学思路,整体推进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

    2004年学校通过省标化验收以来,学校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稳步提升队伍素质,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示范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校管理、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师资情况

两支队伍建设情况

(1)领导班子

校委会由13人组成,其中校长1人,书记1人,副校长3人,工会主席1人,中层管理人员7人。

年龄结构:校委会成员平均年龄43.6岁,其中50岁以上1人,40~50岁10人,40岁以下2人。

学历结构:校委会成员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5人。

职称结构:校委会成员中,中学高级教师12人。

领导班子成员中,有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教学能手3人,市级教学能手3人。

(2)师资状况

学校现有教职工329名,其中专任教师285名。详见下表:

 

 

专任教师学历情况

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研究生

大本

达标

高级

中级

初级

中级以

上比率

50

~

60

40

~

50

30

~

40

30岁以下

%

%

%

35

12.2

250

87.8

100%

65人

85人

135人

52.6%

3

131

126

25

 

我校师资队伍的特点,一是年龄结构合理。40岁以下教师占到52%;二是骨干教师群体已经形成,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中学特级教师3人,省管专家1人,国家级骨干教师称号3人,省级教学能手13人,市级教学能手40人;三是教研氛围浓厚,青年教师培养科学有效;四是学科结构合理。

 

渭南市瑞泉中学五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在扩大办学规模、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确立现代大教育的观念,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促发展,着力深化办学整体改革,切实加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继承和发扬优良办学传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努力将瑞中“做强、做大、做优”,开创21世纪瑞泉中学继往开来、蓬勃兴旺的崭新局面。

二、发展背景分析

(一)外部背景

1、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蓝图、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基础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而深远的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浪潮的迅猛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性教育思潮,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已经或正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促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把教育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我国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务,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胜负成败的关键所在。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要“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变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所有这些,既为教育提供了广泛而深远的发展空间,也使教育面临严峻的竞争与挑战。

2、临渭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实现临渭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奋斗目标和加快发展高中教育的发展战略,为我校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外部推力。

新世纪之初,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实现临渭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拥有足够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此区政府提出了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尽快实现临渭区普及高中教育的发展战略。而高中及高中以后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任务的直接承担者,只有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不断丰富专业人才的资源储备,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战略,必将推动我校进入一个更新更高的发展层面。

3、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旺盛的需求和不断增加的生源,为学校下一轮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源市场。

我区尊师重教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民群众给自己的孩子接受高中教育尤其是进入优质高中学校的需求日益旺盛。就目前我校的高中事业发展规模现状而言,不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就不能满足广大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将会使一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丧失优质教育的机会,甚或使优质生源流失。

(二)内部背景

1、学校现有办学条件

跨进新的世纪,学校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现在校学生已超过3712 人,校舍面积达到24274平方米,教学设备总值达到860万元,比五年前增加了6倍。学校现有3幢教学大楼,45个电教设备齐全的教室;1幢8600平方米的综合大楼,内含1个音乐教室、1个285个座位的学术报告厅,9个理化生及劳技实验室,4个计算机教室,2个语音教室,内有图书外借室、学生阅览室、教师资料室、电子阅览室;1幢学生公寓楼,1个300米跑道的运动场,5个水泥灯光篮球场,1个20台的乒乓球场地;

2、师资队伍情况

教师是学校的根本。我校在各个办学时期都名师云集,资深校长德高望重,如今更是以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精良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我校现有专任教师180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77人,学历达标率98.3%,研究生学历11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37人,一级教师72人,中高级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0.6%,经过多年的培养,我校教师有5人被授予“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称号,10人称评为省级教学能手,32人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教职工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优良,具有很强的当前教育教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所有教师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和运用计算机教学,130多位教师曾经开设或正在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工作两年以上的教师都有开设公开课的经历,大多数教师都有独立承担或集体承担的科研和教研课题,在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学校一方面开展了以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为主体的群体科研,学校正在承担的课题有:国家级课题《高中德育阶段性目标的构建》及教育部教育科研项目《西部开发与陕西关中地区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战略研究》,省级科研课题《构建板块教学思路,整体推进教学改革》;近五年里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360篇,出版专著、教学辅导用书24本,教师群体的学科能力、综合素质在渭南市市普教系统名列前茅。

3、管理队伍情况

我校领导班子由14人组成,其中校级领导6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13人,在职研究生4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6人。

在领导队伍的建设上,我们统一了对五个“决定论”的认识,即班子成员的理论修养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潜力,科研水平决定了学校教改的张力,决策能力决定了学校管理的内驱力,管理艺术决定了学校教师的活力,业务素质决定了自己的影响力。在五个“决定论”的支配下,我校班子成员不断发展自身,具有了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决策能力,具有了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高的管理艺术,班子成员深入教学一线,探索教学改革,带头进行科研,成为学校国家级课题和省级课题的科研带头人。由于重视了班子建设,近年来,我校班子成员先后有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人被评为省级教学能手,5人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班子成员出版了20本专著,在国家、省、市三级杂志报纸上发表论文64篇。

4、体制改革与创新

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是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举措。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先后推出了多项改革措施,其中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引进了岗位聘任,竞争上岗机制;后勤管理改革正在迈出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第一步;分配制度的改革,立足打破学校分配方面存在的“大锅饭”局面;课程结构改革使素质教育得以全面实施。这一系列的改革,使“上岗靠竞争,聘任靠实绩,报酬靠贡献”真正成为学校管理的现实。同时学校的二室(党政办公室——协调各方面的工作,教研室——侧重于学校科研规划和课题管理)、四处(教务处——侧重于课程和教学管理,政治处——侧重于学生和班务工作管理,后勤处——侧重于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各项管理,安全处----侧重于对校内校外的安全检查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三级(年级组---侧重于对年级所有工作的组织与落实)工作职责分明、管理协调有序、各项政令畅通。

三、发展思路

学校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是瑞中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的跨越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校上下对瑞中办学多年来积淀的厚重的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挖掘和深入思考,不断丰富、提炼其内涵,凝铸成“一切为了教师和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的办学理念。根据这一理念,我们确定了这样的工作思路:围绕一个目标,培养两个一流,狠抓三项建设,探索四大模式。

(一)围绕一个目标

“一个目标”是:在“五年”期间,把学校办成高标准、高素质、高质量的全省一流高中。确立“秦东第一名校”的地位。高标准是指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终极目的,实现教育理论和办学条件现代化;高素质是指教师教育观念超前,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先进,博学严谨,求真创新,为人师表,成绩突出,学生品行端正,志向远大,动机明确,积极主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质量是指管理科学民主,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激发创造力,教育教学质量一流,成果显著。

(二)培养两个一流

即培养一流的学生,培养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生,即在学习上的一流和形象上的一流。学习上的一流包括在高考及学科竞赛上出一流的成绩和具有学会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流的学习。形象上的一流,包括外在举止行为的文明和内在境界品位的优秀。一流的教师,即具有一流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和一流的的专业功底和教育教学技能。

(三)狠抓三项建设

即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建设、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建设和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建设。

1、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建设。

(1)加强教育思想学习

教育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左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以我们把教育思想现代化建设放在学校三大建设的首位,将通过集中学习、专家讲座、分组讨论学习、体会等形式,提升我们对教育的意义和本质的认识,从而牢固树立“人是教育活动的中心”的意识和“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第一生产力的意识。”

(2)确立两大现代意识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实施者也是人,因而以人为中心应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要让全体教师们认识到“人是教育活动的中心”的涵义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具体地说,发现人的价值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有价值,别人也有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明白无误和坚信不疑地认识到,自己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优秀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是说学校教育要把发展学生的个性视为教育的永恒主题,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和谐发展。同时在实践中防止只看差别性忽视共同性和只看共同性忽视差别性这两种错误倾向,只有把共同性与差别性统一起来的教育才是把人放在中心位置的教育。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科研与科学技术具有类似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要努力使全体教师在思想上明白,教育科研可以使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得以改变,从而达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可以促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可以促使教育工作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可以推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现代化。

2、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建设

一流的名校需要有一流的教育设施,一流的教育设施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今后五年,学校对照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大力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办学功能,实现办学条件的现代化,设备功能的整体化。

(1)加快教学设备配套

经过前一轮校园改造,至今年暑假,校园建设一期工程已基本结束,今后五年,硬件建设重点是各类教学设备的配备。要按照学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配齐各类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使之达到省级示范高中的办学要求。并建成适应课程改革所需要的现代化劳技教室和各类活动室。2004年12月,学校全面建成沟通校园、内外互联的网络环境,基本实现办公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校图书馆藏书画将超过15万册,实现电子检索,建成电子网络阅览室,并配以各类电子读物。

(2)搞好学生生活区的建设

根据区委、区政府政府领导要将瑞中建设成“秦东第一名校”的指示,今后五年,在加快完成教学设备配套建设的同时,将按照现代化名校的一流标准,着手规划建设学生生活区。学生生活区的建设,将以“社会投资,一步到位,学校管理,利益共享”的方式进行规划和建设。规划的学生生活区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预计投资185万元。力争于2004年12月开工建设,2005年完成全部工程。学生生活区的建设将使我校的整体办学实力进入一流名校行列。

3、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建设

今后五年,学校将立足现有教师的构成基础,采用强化教育、定向培训、在职进修、限期提高、对外招聘等多种手段,花大力气,用硬措施,着力抓好二项工作:

(1)提升整体水平

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贯彻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教职员工队伍的思想素质。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名师”、“能手”为重点,鼓励倡导教师在职业务进修,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制定今后五年教师培养的整体计划,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到2007年,我校专任教师的本科率要达到100%,并有20%以上专任教师达到研究生水平,高级教师占35%,特级教师5人以上,在市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超过80人。建立并逐步完善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发挥评价制度对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导向作用。

(2)形成骨干梯队

切实加强各学科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要重点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抓紧落实以“新秀工程、能手工程、名师工程”为梯次的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重点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学水平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加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造就一批在全国、省、市的各学科教学中具有影响的优秀教师,发挥他们在教学改革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为瑞中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四)探索四大模式

1、建构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紧密切合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牢固确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着力推进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发展我校传统教学特色的同时高扬时代精神,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和鲜明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1) 突出因材施教

努力探索以人的全面终身发展为教学逻辑起点和归宿的、师生互动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多模式、多层式、多媒体的主动学习和以教师为主导,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全面指导结合的双向交流,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严格训练和学生自主发展并重、理性思维培育和人文精神熏染兼备的原则;教学过程上要注重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心理等良好学习品质的培育,坚持“导学式教学”方法;深化人格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实践应用,注重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鼓励学生冒尖,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推进教学民主化进程,提升爱生敬业的精神境界,形成教学相长、师生互敬、个性张显的和谐环境,实现严格要求和教学民主相一致的教学氛围。

(2) 优化课程结构

在观念更新的同时立足制度创新,加强对整个教学活动的预设和规划,以课程体系的建设统领学校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和具体实施,逐步形成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个人发展的,与现代教学相一致,并且体现瑞中特色的课程体系。着力推进研究性课程建设和实施,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学科课程、选修课程和研究性课程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高中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努力营造多样化的成长环境,大力发展艺术、体育等特点教育,形成让各类人才健康成长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拓宽汲取知识、获得经验、接触社会的渠道,使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年内完成学校课程改革的实验探索和整体实施的重任。

(3) 改革完善教学管理

牢固树立现代教学质量观和效益观,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努力探索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管理模式。大力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力戒教学无章、无的放矢、简单重复的低质行为,力避加班加点、肆意膨胀、死揪蛮干的低效劳动,积极实施条块结合的分级管理体制,切实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和质量评估,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可行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和量化办法,改革考核和评价制度,全面实行教考分离。注重教学评价的健康导向,尝试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努力改进教法,大力提倡先进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利用,切实加强教学研究、考试研究和教育科研,形成浓烈的研究气氛和学术氛围,搞好介绍教育经验、交流教育心得、发表研究成果的学术园地----《瑞中文科教研》《瑞中理科教研》的编辑工作。

2、建构以立志成长为主题的养成型德育模式

通过深入细致和富有创新的工作,形成学校德育工作“全方位、分层次、多渠道、渗透性、校本化”的格局,探索以立志成才为主题的养成型德育模式。以建立实施学生德育综合测评体系为突破口,带动全校德育工作跃上新的台阶,争创瑞中德育工作的理性化、人格化的品牌。

(1)强化德育机制

在确保“校委会(党支部)——政治处——年级组——班级”的德育管理系统畅通高效基础上,强化全校教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观念,充分发挥社区和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形成合力,提高效益。进一步健全学校德育常规制度。

(2) 巩固德育基地

加快我校二大德育基地的建设步伐,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地教育活动,使德育基地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3) 激活教育主体

认真探索当代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趋势与社会化要求之间的协调与互动,立足对个体的尊重、设计、制约、引导来激活教育主体,在集体教育的同时,注重个体关怀,建立学生个体成长档案,抓实做细学生德育工作。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与幸福”这一理念,加强德育研究,着力抓好五个方面教育:一是抓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二是抓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抓法制教育,增强学生守法遵纪的意识;四是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学生“以德立身”的品味;五是抓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五项主题教育,努力培养瑞中学生成为“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好学多思、谦逊奋进;勤学苦炼、积健为雄;乐观向上、守纪合群“的富有瑞中人特色的优秀人才。

(4) 优化德育课程

学生的德育课程要逐步从单一的知识性灌输向认知与行为规范教育过渡,将德育课程与学生常规教育、思想教育更加紧密地融合起来。梳理各学科课程的德育内容,“深入挖掘,有机结合,自然渗透,增加实效”,并根据这一要求实施教学考核。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校本课程。

活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富有针对性、规范性、系统性、参与性的活动,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性,才能增强德育活动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这样的活动才是精品活动,唯有精品活动才能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要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德育和文化设施,提高德育媒体的品位,借助电视、网络、心理诊疗等现代化手段,组建门类多样的学生文化艺术社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展德育渠道,提高宣传和教育的成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建构以争先创优为宗旨的激励型管理模式

(1) 推进改革

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学校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在各办处室组定编设岗定责的基础上,对教职工按水平、能力、实绩进行考核。再用一年时间,完善人事考核、聘用、奖励制度。在此前提下,进一步深化管理改革,使“上岗靠竞争,聘任凭实绩,报酬看贡献”的管理机制全面成为学校管理的现实。

(2) 创新体制

学校师资队伍的管理,将采用“年级聘任,年级考核”的办法,学校将所有经费下发年级,由年级根据考核情况和工作实绩,依据年级津贴发放办法发放补助。对年级聘任中落聘的教师和教辅人员,学校重新安排岗位或介绍回教育局。教导处、政治处负责对年级工作及年级主任的考核,期末确定年级主任的奖惩或重新聘任。

(3) 分类管理

进一步完善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对专业技术人员,坚持按照岗位要求择优聘用,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对管理人员,按照管理水平、工作实绩、岗位需要进行聘任。对工勤人员,按照岗位等级规范,建立“进、管、出”等环节的管理办法。加强聘后管理,完善考核制度,定期表彰和奖励优秀教职工,辞退或调整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工勤人员。加强对末聘和下岗人员的管理,鼓励和支持人才流动。

(4) 鼓励冒尖

全面推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名师、骨干、新秀”三项工程,分批评选推出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新秀,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带动整体提高。加大奖励力度。学校鼓励教师争先创优、成名成家,并想方设法为他们的成功提供机会和搭建舞台,进一步创设勤于工作、精于业务、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

4、建构以优质增效为标志的效益型后勤模式

(1) 改革后勤管理体制

今后五年,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总务处的“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将分开,逐步从单项承包向“小处室,多实体”的模式转变。学校后勤部门的服务经营人员逐步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去,组建学校后勤服务总公司领导下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若干后勤服务实体。

(2) 巩固扩大事业规模

今后五年,学校将抓住当前教育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有利形势、临渭区高中布局调整等发展契机,进一步探索办学模式的改革,进行外向性办学的尝试,拓展教育空间,争取面向大市内外招生。

四、发展保障措施

今后五年,我校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要得以顺利实施需要以下方面提供保障:一是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强化进取意识;三是争取政策支持;四是增加办学投入;五是加强教育科研;六是推进依法治校。

(一)更新教育观念

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重点中学负有特殊的使命。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要深入持久地展开发育改革与发展问题中思想观念层面的理性思考和实践认识,真正确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与幸福”的教育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诸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力争做到“三全”,即学校的干部、教职员工、学生全员参加;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的一切活动中全过程渗透;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包括家庭、社区等全方位展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必须确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要把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价值取向,切实改变那种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传统观念。学校和教师的一切工作都要在“四个有利”上狠下功夫:即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二)强化进取意识

进取意识能否强化,关系到学校发展速度能否加快,改革能否深化,凝聚力向心力能否形成,最终关系到学校的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全校上下要强化自强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拓意识,自我加压,负重奋进,咬住目标,迎难而上,百折不回。

(三)争取政策支持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需要上级领导的政策扶持和一定的物力、财力作保证。积极争取区政府对我校有关经费的拨付,以解决学校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要借助金融机构的支持和政府部门的税收减免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利用专项贷款,加快学校建设步伐。要通过多种渠道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使校园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增加办学投入

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大力支持的同时,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加大办学投入。要努力扩大办学规模,不断增加办学收益。加大学校后勤改革力度,努力发展教育产业。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内部管理,努力开源节流,不断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此外通过银行贷款、社会投资等其他方式和渠道,多方面筹集办学资金,以适应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五)加强教育科研

坚持科研兴校的思想,坚持教育科研为办学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服务的方向。加强学校教科处建设,组织教育科研人员和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结合学校办学实际,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编制学校科研课题规划,突出重点,努力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完善教师科研目标要求和奖励条例,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努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学校“名牌”战略的实施。

(六)推进依法治校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综合治理,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做到知法、守法,依法履行职责和规范行为,不断提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治校的自觉性。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健全完善学校各类规章制度,规范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建立学校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努力营造学校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学校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五、实施规划

 

 

 

 

 

 

 

规划一:行政管理

 

一、行政管理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依法治校、治教,发扬民主,建立健全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建设和谐校园。

二、行政管理目标:

1.管理思想:实行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管理思想,把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员工、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2.管理机制:完善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完善奖惩制、结构工资制。总的原则是强化竞争机制,以聘任制为突破口,优胜劣汰。

3.管理手段: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2010年前实现校园内办公自动化,行政管理信息化,建立学校网络化办公教学系统,各个办公室,教研室和年级组联网办公,信息共享。

三、行政管理具体措施:

1.完善学校管理体制

(1)校长负责制

(2)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3)行政办公会议

2.行政干部队伍建设

(1)加强培养。放手让年青干部在教育教学中起领头羊作用,在实践中学会管理,在教改中增长才干。

(2)定期培训。有计划地对干部进行教育培训,让干部接受专家的系统培训,更新管理理念,充实干部的政治理论知识和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进而提升他们的管理艺术。

(3)严格要求,增强服务意识。学校中层以上干部要树立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必须具备五项基本素质:爱教育,重事业;懂业务,会管理;办实事,创业绩;勤实践,善创造;诚待人,不谋私。

3.健全学校管理制度

(1)建立竞争型的学校内部人事制度。

(2)建立激励型的学校内部分配制度。

(3)建立可持续发展型的师资培训制度。

(4)建立民主参与型的学校领导制度。

(5)建立效率型的学校管理模式——校长领导下的年级主任负责制。

(6)建立科研先导型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各年级下的学科备课组,具体实施学校的学科建设、学科教学研究、学科考试研究等工作。

4.师德建设

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推动教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使教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倡导积极向上的师德师风,评选师德标兵,树立身边典型;教育教师树立依法治教、文明施教、精心执教、廉洁从教的良好的师表形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5.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设备,迅速实现学校办公信息自动化

6.民主管理机制

(1)重大决策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制。

(2)校务公开制。

(3)校长年终述职评议、校级干部测评制。

(4)中层干部学年测评制。

 

规划二:教学工作

 

一、五年发展目标

1、优化学程,探索学力发展途径

拓展思维,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设计、优化学程。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学情,以学生综合学力的发展为目的,探索教学实施、改革、管理的新途径,促其健康、科学、高效、和谐发展。

2、细化制度,增订教学管理流程

继续修订、充实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导处、教研组和备课组三级管理网络,探索教研组与年级组教学质量管理的结合,形成有瑞中特色的教学管理机制。细化教学制度,形成较完善的、有效的教学工作管理流程。

3、深化课改,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继续深化“学案导学五步教学”课程改革,聚焦课堂教学质量。以优化学程、提高学生综合学力为中心,以探索“教•学案”的设计与应用为重点,完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构建“贴近•互动•共生”的现代教学形态。

4、创设平台,推动师生和谐共赢

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力发展平台,创设和谐、向上的教育情景,探索客观、有效、多元的师生评价方法,推动师生和谐发展,达至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共赢。

5、内涵发展,保持科技教育特色

在课程的引领下,催生新的特色项目,重视科技竞赛平台作用,更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促进科技教育的内涵发展,保持区级科技教育特色。

6、引领整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进一步强化师生信息技术培训与教育,拓展校园网络功能,创设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发挥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优势.

7、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教学骨干,引领瑞中课堂教学改革。

二、教学工作目标成功标志

(1)开发学生学习质量跟踪反馈机制,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2)形成完善的教学规章制度、较详尽的教学管理工作诸流程。

(3)形成畅通、高效的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三级管理网络。

(4)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打造特色教研组或学科。

(5)形成校本化的教学五环节细化文本,明确达成标志。

(6)凸现以“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为代表的课堂教学改革特色。

(7)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功能明显提升,校园网应用功能拓展使用率高。

三、教学工作目标的实施途径和具体措施

1、强化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综合学力,培养个性化的高素质人才。

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探索和形成有瑞泉中学特色的、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有示范意义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学情的诊断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空,建立分年级、分层次、分阶段的班级质量协作体,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跟踪、反馈学生学习质量,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其综合学力。

2、创新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和机制,提升教学管理质量

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制度创新,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上,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结合“教学工作常规要求”中针对教学“五环节”制定的共性标准,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某些环节(或某环节中的几部分),制订本学科实施试行细则和达成标志,形成校本化文本。完善教学三级管理网络,探索教研组与年级组教学质量管理的高效结合。加强可操作性的教学管理工作流程的制订、积累与优化,形成较完善的、有效的教学工作管理流程。

3、探索教学模式,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科教学质量

攻坚以“学案导学五环教学”为代表的课堂教学改革,引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针对已试行年级、学科在探索实践阶段中出现的的困惑,突破进一步实践与推广的瓶颈,包括:研究新授课教学案格式、复习课教学案设计,以解决教学案撰写的规范性问题;探索自主学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指导,以解决自主学习大环境条件的创设问题等。在解决现行实践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的基础上,成立课改实践研究小组,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总结试点实践经验,完成《<教学案设计的基本环节与注意事项>手册》的编撰工作,为在其它年级、学科进行教学案的实践和后续的推广提供参考和支持。

重视常规教学研究和教研组建设、学科建设,打造强势学科、特色教研组,扶持薄弱学科,文理均衡发展。重视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工作的考评。

4、创设平台,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

组织学习五年发展规划,引导教师把自己的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统一起来,达成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相统一、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相统一的共识。建立学校对教师发展的校本培训的常效机制、考核与评价机制,创设民主、透明、公正、和谐的发展氛围。充分利用我校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资源,发挥教学能手在教学活动和教科研活动中的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创设师生发展契机,开展教、学展示、评估等活动,激发师生发展欲望,强化教师的合作意识,鼓励骨干教师打造自己的教学特色,重视对年轻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形成师生和谐发展的共赢局面。

5、健全整合功能,提高信息技术服务水准

重视信息技术专职队伍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准;健全信息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效能;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师生应用技能;加大硬件的管理力度,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需要;开发校园网功能,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创建校园无线网络服务系统,保证教师电脑无线上网。

6、努力提高听课、评课的实效。

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听课评课活动,支持和帮助教师打磨优质课和示范课;定期展示优质课、示范课,组织教师观摩、学习本校及外校的先进教学经验;积极采取措施,帮助有计划、有组织地建设学校品牌课。

7、 建立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和质量检查制度与学生反馈制度,逐步建立一套适合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积极探索新的评价模式,除了通过考试手段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习成绩以外,逐步引进过程评价和动态评价等评价方法,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成长发展情况,通过学生评价手段的更新和不断完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8、大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合作学习。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到“眼勤、脑勤、嘴勤、手勤、腿勤”,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科学实践与思维创新能力。

 

规划三:学校教育科研

 

“科研兴校”是高中教育科研的重要内容,它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伴随着课改的推行,校本教研在学校教科研中起着支配作用,依据高中发展整体规划和我校实际,特制定瑞泉中教科研规划。

1、指导思想:依托课改,扎根校本;注重教师专业成长,侧重课例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2、时间范围:2006—2010年度。

3、校本教研中几个主要问题:①课堂教学提高的设想。编写好导学案,重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备课组提前一周就下周要学习的内容,从课标要求、三维目标、重、难点的预设、问题提出和解决,当堂检测等方面,编制出学习线路图,让学生利用30—40分钟,预先学习,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操控能力。②把课例研究作为教研活动的抓手,重于对所选课的剖析,教学反思的形成等,积累案例研究的经验,编制教师反思心得;③提升问题研究的层面。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把问题立意,情境创设,作为学校课题研究的重心,在高一年级设置“初高中转轨期学生学习方式及心理变化”研究课题;在高二年级设置“新课改下学科教学问题研究,”在高三年级设置“如何应对课改的学习方法研究,”把应用性研究推广普及。④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设计青年教师成长时间表,做到“三年成师,五年成名,十年成家。”。重于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通过组织集体学习,出外考察参观,个人自我研修,每年度的赛教展示等活动,使他们对教育的认识进入新境界。

4、近三年学校教科研的打算

①2006—2007学年度,以学习课标,理解课标为重心,对新教材系统完整的掌握,形成第一批课改骨干力量。达到目标的形式:上级教研部门的培训,学校校本研修,自身学习。

②2007—2008学年度,把必修和选修内容有机结合,按照省课改实施指导意见,明确我省选修的内容,对选修的内容,细致深入的学习,使之适应形势需要。

③2008—2009学年度,以省上公布的新课改高考为标准,查漏补缺,继续深化新课改内容,并与西安名校联合,做好课改方面课题研制工作。

5、拟定的近五年的教科研课题。

a.初高中转轨期学生学习方式及心理变化研究;

b.高中选修课开设及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c.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及实施研究;

d.区域文化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地位研究。

e.城乡结合部学生学习方式差异调查报告。

f.高三年级新高考复课方式转变研究。

6、关于初步解决我校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意见

①“高消耗,低效益”课堂问题的解决对策。针对传统教学中讲的多,练的少,说的细,思考少的现状,采用洋思、衡水、兖州等地的经验,并结合实际,提出优化课堂效益,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②学科教学中学生思维开发问题的解决。针对学生死知识掌握多,思维缺失等情况,通过开发第二课堂,设计思维含量高的问题,积极参加各地主流媒体办的智力开发性活动,增强学生的信心,提升学生品位;③区域文化在高中教育教学中地位问题。针对渭南人杰地灵,文化古迹,红色文化丰富的特点,能把省、市、区各种文化教育资源,通过整合,融入教育教学中去,使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学生视野得以开阔。④教师如何提升教研水平,产生浓厚兴趣的问题研究。长期以来教研缺乏连续性,群众性的特质,通过课例研究,课题研制,教育教学叙事的撰写等多种形式,使教师的教和研相互促进,以研促进,使“教”的水平更上层面。

 

规划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实施纲要》,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一种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升综合素质,自觉推进素质教育。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为重点,深化素质教育,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总体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总体设想

1、“自主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

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继续采取由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探究”与学校统一内容的“主题活动”相结合、二部分穿插交替的形式进行,其中学生“自主探究”部分从课题的产生到计划的实施都将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进行,但选题的确立以及如何实施必须随时能得到聘任导师的指导,时间安排上将贯穿整个学期,主要以集中——分散——集中的方式进行;学校统一“主题活动”部分由综合实践活动组一方面依据学校及本地区的环境与特点进行选择,另一方面依据与课程的整合中产生,原则是所选课题必须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五个特征,必须是相应年级同学所力所能及的,活动的时间安排、框架设计、具体规划以教师为主,但由学生担任实施者。“主题活动”设计的目的是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实施过程中,必须兼顾到活动的生成性特征,并能够随时收集或充实到活动中。

2、“大众研究”与“特色研究”相结合

我们准备尝试增设以班级为研究单位的“特色研究”。“特色研究”是为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设计的,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从课题的选择到活动的安排及研究的过程等都有学生讨论后产生、制定、实施,目的是进一步锻炼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为学生的后续独立研究打基础。

3、“分散交流”与“集中交流”相结合

交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占居着很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交流可以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通过听取学生交流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研究状况,通过交流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采取“分散交流”与“集中交流”的方式进行,分散交流主要使用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的小组交流及班级交流,集中交流主要是在课题“做中学”结题时进行的交流,形式上可采取年级集中、电视交流等,集中交流是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选拔出来的,目的是一方面为同伴做榜样,另一方面真正实现成果共享。

四、具体目标

1、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2、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3、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五、具体措施

1、活动内容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的目标要求及自身特点,结合我校的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课题,开展富有实效的实践探究活动。

2、实行教师“一人负责,团体协同”的原则。每个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都有一人负责,在具体活动中实施协同教学。

3、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实行弹性课时制。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即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与分散使相结合。

4、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综合实践理论的书籍,全面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

5、根据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及时收集与整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资料,做好归档工作。

6、学期初组织组织教师通过互联网下载并修改一些适合我校各年级学生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建立起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以供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和借鉴,从而切实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规划五: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提升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而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的教学偏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研究,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导致了当前教学中出现了“高分低能”、“有知识无文化”的弊端。而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其终级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关心”、“学会生存”,不断提高能力和精神境界,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应变力的人才。我校站在对学生未来负责的角度,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力求通过充分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一、五年目标

通过五年的科学、扎实的工作,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塑造其健全人格,使其成长为适应新形势的一代新人奠定基础。预期要达到的目标分为意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一)意识目标

1、主动意识:具有主动发展、主动向自己提出挑战的强烈愿望。在日常学习和各项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

2、主体意识:能自觉地感觉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确立个人为思维主体地位的存在。

3、科学意识:通过教材学习和各种媒介,接受科学教育,初步养成热爱科学的兴趣,探索奥秘的乐趣,从事科学研究的志趣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4、创新意识:认识创新在新世纪和未来社会的重要性,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和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标新立异,善出新点子,具有求异思维方式,喜欢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5、竞争意识: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和执着追求的毅力,敢为天下先,敢争第一,不甘人后。

(二)能力目标:

1、自主自学能力。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周密的计划性,正确的选择性,独立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情况变化的适应性,开阔视野的前瞻性,自我认识的调控性等。活动中能积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日常生活中善于想象和联想,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2、科学的学习能力。善于学习他人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结合个人实际,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3、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树立“环境育人观”,从报刊、杂志、因特网及社会观察、社会调查、社会交往中获取知识和信息。把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信息与其它渠道获取信息有机融合在一起,学会归类、整理、选择、吸取各种信息方法。

4、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创新性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批判性、灵活性、独立性、深刻性等,)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新实践,在学习和实践中掌握独特的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等。

二、思维品质及培养

正像人的道德品质有优劣一样,思维的品质也有差异。在问题面前,有人反应迅速、敏捷、灵活、能够立体地多侧面地进行思考,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有人反应迟钝,呆板,思路受到种种束缚,展不开,收不拢。学生思维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基本品质上。所以,要优化学生思维的基本品质。

(一)广阔性

指思维内容广泛,能够调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思维。思维的广阔性是解决复杂问题所必需的,它与知识广博,经验丰富分不开。

(二)深刻性

就是善于对事物进行细致地分析综合,善于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善于透过事物表面现象抓住本质。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应注意:

l、追根究底,凡事都要去问为什么,坚决摈弃死记硬背。

2、积极开展问题研究,学写小论文,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

(三)敏捷性

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快速灵活,善于迅速和准确地做出决定、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应注意:

l、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能生巧。

2、课堂听讲超前思维,引导学生在老师讲解之前进行思考,把课堂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思维训练的活动。

3、定时作业,有意识地限定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四)灵活性

     指思维变通流畅,不呆板僵硬。

(五)独立性

     是指善于独立思考。

(六)批判性

 它表现为冷静地思考问题,对前人的经验和书本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判断正误,决定取舍,不迷信盲从,人云亦云。

(七)整体性

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考虑问题,总是从整体出发,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培养思维的整体性应注意:

l、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

2.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

3、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道中提炼知识,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

(八)创造性

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应注意:

l、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

2.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

三、能力提升主要方法

(一)推陈出新训练法

当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当尽可能赋予它们的新的性质,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按照这个思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往往能收到推陈出新的结果。

(二) 聚合抽象训练法

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性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三) 循序渐进训练法

这个训练 法对学生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领导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领导者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

(四) 生疑提问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对事物或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或某种固定的思考模式敢于并且善于或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并能运用各种证据,证明新结论的正确性。这也标志着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训练方法是:首先,每当观察到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接触,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其次,每当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自身运动的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

(五) 集思广益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一个组织起来的团体中如班级、小组中,借助思维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人的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法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形成,还具有潜在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作用。因为,当一些富个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观察问题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问题的水平的不同,产生种种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这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对方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五、具体途径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这一点最为重要。

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导”:引导、诱导、指导、辅导

“四激”:激兴、激疑、激思、激情

“四突出”:突出探、突出想、突出说、突出辩

2、社团活动、辩论活动等中培养提升;

3、通过实践活动、实验操作增强动手能力培养思维;

4、开设专门的学习提升课;

5、学习经验的自我总结与交流;

6、小发明、小创造、创办学习方法手抄报、校园活动周等。

六、成果形式

理论成果:

1、教师观念得到转变,教学理论水得到提高,教研教改能力得到增强后所撰写的经验型论文和科研型论文,各级各类优质课获奖的成果。

2、学生的观念得到转变,其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操作成果:

1、调查显示,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提升和发展,学生自信心增强。

2、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获奖,参加各类调研考试所取得的成绩稳步上升。

 

规划六:建设现代化信息化校园

 

一、工作目标

    学校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工作目标是:在已有的校园网和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基础上,到2010年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建成软硬件科学设置与运行的数字校园。

 二、实施方案

  1.软件正版化工程,实现金校使用正版软件。

    2.信息库建设工程

    (1)以初步规范的硬件为支撑,启动引入校园网平台、研制开发教育软件和远程教学资源库。面向一线行政管理、一线教学应用、社团活动等方面提供信息化服务。

    (2)在引入平台的基础上,完善和更新校园网页,发挥好其对外宣传的窗口作用。

    (3)逐步形成三大应用数据库。一是信息化课程库,包括《信息技术》、《英语》等多学科、多层次、多媒体课程;二是教研资料库,包括各学科素材库、题库和多媒体CAI课件精品库等;三是国内外高校校情库,包括学校概况、专业开设情况,招生情况等资料。2010年基本完成后,服务于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家校系统管理等方面。

    3.校园学生机房升级工程

    对学校的旧机器进行分批更新,配备液晶显示器教室显示设备,以适应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的需要以及高中新课程实施后逐步开设选修课的需要。

  4.信息技术专业队伍建设

  (1)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开展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实验方法和评估方式的探索与研究,并在此过程中建设网络课程库,形成有附中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2)以课题《新课程下的数字校园网综合分析和应用研究》《网络化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研究》引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按照课题的进度,高质量地开展课题研究,争取在2009年结题时取得丰硕的成果。

    (3)每年根据组内教师的业务开展情况,有选择地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4)全面提高科技活动水平,积极参加各类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力争取得良好成绩。课外时问机房逐步向学生开放,满足学生求知需要,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5.信息管理规范化工程

    制定网络中心《中心机房管理办法》、《学生机房管理办法》和《信息中心电子文档和归档办法》等各项常规工作岗位责任制度,完善管理,加强对众多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

    6.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程

    继续开设信息技术方面的分层分批培训课程,提高学校老教师和青年教师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不断提升现代化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水平。

规划七: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本校、立足新课程、立足教育科研实际,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教师为重点,结合学校“一切为了学生与教师的终身发展与幸福”的办学理念,多途径、多形式、高质量地部署培训内容,开发培训课程,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学校的潜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扎扎实实开展培训和研究,切实做到教师全员参与,人人有提高,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体发展有机和谐统一,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师德高尚、底蕴深厚、业务精湛、创新力强、富有个性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工作目标

    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将从学历培训为主转为专业发展为主,从知识学习为主转为提升教育能力为主,从单纯的学习培训为主转为研训教一体为主,着重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1.不断推进“名师工程”建设。

    2.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形成优秀教师梯队。

    3.开展新教师培训,使新教师能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4.引领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进人新的阶段。

    5.积极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全面开展校本研修工作,积极探索教中有研、以研助培、研培促教、研培结合的“研培教一体化”培训。

    6.提高教师待遇,关心教师生活。

    7.提供充足的教师培训资金保障体系。

三、实施计划

1、依托学校资源,培养高素质的教师。

   (1)每年选送数名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2)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育硕士的学习,学校提供各种条件保证教师通过教育硕士学位的学习。

(3)引进具有硕士学历的研究生或特级教师加人学校教师队伍。

(4)业务知识考试;

(5)举办大型观摩教学,树名牌教师;

(6)在全校10年教龄以下教师中开展赛讲活动;

(7)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使教师群体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2.依托专家打造高质量的校本培训。

    (1)挖掘百年校园优秀校友的资源,定期开设各类专家、名家讲座,每年不少于5次。

    (2)加大专家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力度,从时间、人员、奖励等方面予以保障。

    (3)组织各类专家编写培训教材,每年专家的示范教研活动必须每学科不少于两次。

    (4)选择性购买优秀杂志,书籍赠予每位教师,定期向教师开列书单以供自学。

    3.依托制度让更多新人脱颖而出。

(1)认真实施“汇报课”、“省市赛教课”“评优课”“探究课”等制度加快青年教师成才的步伐,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能力。

(2)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心得撰写论文。每年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的论文不少于50篇。精心做好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优秀科研论文评比活动。

4.依托科研提升学校育人

   (1)把科研兴校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方针坚持不懈。切实把教科研的重点始终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面。

(2)实施教师科研能力梯队建设工程,力争五年内学校涌现出一批在省市区范围内有影响的教科研能手。

 

规划八:师生至上服务一流的图书馆建设

 

  一、工作目标

    以常规建设为重点,更好地发展和完善为教师服务和为学生服务的两大功能。达到藏书实现纸质图书和电子出版物并存,常规设施与现代化视听设施并举,以及图书馆馆舍标准化、日常管理规范化、管理人员专业化、整体建设现代化。同时积极准备图书馆的对外开放工作和计划工作,实现附中的教育资源对外开放,扩大附中的影响力。在人员配置、制度管理以及进一步发展做出初步的规划。

  地实施计划

1.图书馆、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要在素质教育与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上有所为。

2.按新课程标准建设、组织网络馆藏资源。

3.图书馆、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做好服务工作。

4.常规工作稳中求精,读者至上服务一流。

5.推进图书馆、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管理员的专业化发展。

 

规划十:科学规范实用的实验室

 

  一、工作目标

    1.实验室建设努力适应教学发展与提高的需要,充分考虑科学发展趋势,考虑新课程实施的特点,不断充实与更新实验设备,以满足教育发展形势下实际教学的需要。

    2.实验室改造的设计进一步符合科学性与规范性,结构布局合理,讲究实效,确保质量。

    3.及时更新实验室的布置,保证实验室环境适应教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求,充分考虑青少年年龄、身体、心理等特点,符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原理,适应学校教学大环境的氛围。

    4.强化实验室的人文教育功能,营造实验室的开放性文化特征,使实验室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想家园”。打造品牌学科的精品实验室,使其成为学校实验教学的特色窗口,引领本市乃至更大范围的实验教学。

    5.实验室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业务进修,自制教具及维修仪器提供条件及服务。实验室安全措施有保障,如防火、防毒、防盗设备,排风装置,急救药品等的到位。学校加强对实验室常规管理工作的定期督导与检查。

   二、实施计划

    1.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各项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管理规则,实验室人员职责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等,提升实验室管理的水平。

    2.筹建综合实践活动室,作为各科实验室功能的综合和拓展,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能训练、综合实践活动室可作为科技小制作和探索实践活动的场所、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基地,使其与各学科探究实验室、数字实验室综合使用,逐步形成“科学大本营”,营造学校“大科学”的教学特色。

    3.对各学科实验室的“科学、实用、规范%I生进行综合评估,提升实验室工作的绩优成效,使实验室工作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完善,对各学科实验室如何向更高层次迈进,学校有关部门提出新的工作目标和要求。

    4.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和个人在自愿捐资助学和办学经费中,拿出部分经费,用于实验室建设或奖励优秀实验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开展实验教学。

    5.建设高中新课程的各种校本课程以及研究性活动教室、探究活动功能室。

    6.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实验室管理人员。

 

规划十一:后勤保障建设工作

 

一、指导思想

围绕学校创示范工作目标,坚持后勤工作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全体师生的宗旨,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为学校成为标准化学校增色添辉。

二、工作目标

开源节流,管好经费,理好财产,完善教学设施,关心教工福利。逐渐加大学校绿化工作,栽树种花,实现学校四季绿色长青,为教书育人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主动服务,全力保证满足师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后勤需要。不断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开源节流,勤俭办学。

三、具体措施

1、校园建设

(1)加强对住宿生管理,为学生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于2009年9月以前为学生公寓安装好空调。

(2)扩大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图书馆。2009年8月书目和场地达到超标准的数目。

(3)为改善学生生活学习状况,于2009年8月建成学生餐厅并投入使用。

(4)为了更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环境,拟2010年5月底为每个教室配备空调。

(5)校园环境:统一设计规划,同步绿化美化校园环境,营造向上和谐的文化氛围。

2、现代化教学装备

(1)积极筹措资金,2010年做到电脑的更新换代。在每一个教研组和年级组配备相关设备,逐渐向各教研组,年级组,办公室,实现联网办公,实行一体化的学校教育管理系统网络化。

(2)添置相关设备、建好校园网络化电视平台

学校将进一步发挥校园网络的优势,逐步添置相关电视“采、编、播”设置,建成能真正备采编、制作、播放有相当水准电视节目的校园网络电视台。

(3)校内无限上网,教学网上直播

在现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学校将根据实际需要,建设校内无线上网系统、无线卫生电视接收系统,形成有线无线相结合的校园网系统,实现功能强大的交互式闭路电视系统,以及校园广播系统的结合。

(4)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网络化多媒体教室

建成学校数字化图书馆,使学校图书馆具备网上借阅功能,完善学校电子图书库,提高学校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师生在阅览室中能够查阅电子图书、学科素材、课件、教学论文、相关软件、百科知识以及影视、动画作品等等内容;具备强大的搜索引擎。继续完善各教室的多媒体设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教学。

3、专用教室配备,设施更好完善,实现新课程教室的全部到位使用。

按照新课程实验需要增添教学设施和设备,为新课程顺利实施提供物质条件保障。配置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历史室、地理室、劳技室、综合电教室、科学活动室、计算机室、软件制作室和电子阅览室等专用教室。为课程内容提供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科学实践活动的场地,为开放式探究实验提供方便。

(1)理化生实验室包含实验室、仪器室、准备室和实验员工作室等配套设施。

(2)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包括音乐室(音乐教学、音乐欣赏、表演排练)、形体舞蹈室(形体训练、舞蹈排练场地)、器乐室(器乐学习和排练,可作合唱伴奏和演奏场地)、美术室(含书法室用于美术教学、美术作品欣赏)、美术活动室(用于课外绘画训练)、工艺美术室(用于工艺美术创作)。

4、图书馆

图书馆阅览室配套设施齐全,面积达1500m2上。其中藏书室1个,教师资料阅览室1个,学生阅览室2个,教师资料、阅览室座位超过教师总数的30%,学生阅览室座位超过学生总数的15%。

5、后勤管理

进一步强化各项管理措施,使学校的食堂管理、财务管理、车辆管理、财产管理、设施维护、校园绿化等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规管理常抓常新,真正符合文明学校的要求。

(1)增强服务意识,要求后勤人员具有“热情、主动、高效”的工作作风,积极、及时、准确地做好教育教学用的各类物资的供应工作;努力办好管好学生食堂。

(2)严格财务工作管理,健全财务制度,严肃财务纪律,严格做好收费工作,杜绝乱收费。继续加强校产管理,做到定期检查,账物相同。

(3)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加强学校设施的维修工作。根据学校的实际财力,逐步添置、更新部分设备。

(4)进一步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服务,优化学校师生就餐的环境和质量,完善用餐条件的硬件建设,加强对供应单位管理。

(5)优化、改善住宿生的住宿环境,增加住宿生自我服务意识,进一步做好优质生源的后勤保障。

(6)提高后勤服务人员整体、个体素质,人人都能成为服务工作的多面手。

(7)加快校园改造步伐,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建筑和校园人文环境。

(8)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积极倡导“节约是美德、是责任”,共同创建“节约型校园”。

6、关心离退休教师的生活,根据形势的发展,按有关文件精神,解决好他们的生活问题。

高考信息检索

院校信息

专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