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 |
|
校长: |
|
建校时间: |
1940年 |
印江民族中学简介
励精图治办学 集思广益兴校 印江民族中学简介 贵州印江民族中学,始创于1940年,即“国立印江县初级中学”,此前经历了明清书院讲学“龙津书院”、“近奎书院”和“依仁书院”及民国新学教育历史阶段。1958年设完全中学,1987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学校同时被批准更名为“贵州省印江县民族中学”,学校经过几个阶段的建设发展,2003年步入了“地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 学校占地面积78238.22平方米,设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126余人,教职工216人,专任教师200人,本科学历教师166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36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地级骨干教师5人,参加地级骨干教师培训12人,县级教学能手4人,中级教师53是一支具有教学经验丰富、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教师有300人次在教育教学论文、教案、优质课等方面获得了省、地级奖项,在国家、省、地级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有150余人次。 学校师生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指引下,按照“尚德睿智、唯实创新”的校训和“敬业奉献、勤奋拼搏”的校风治教治学,传承发扬“励精图治办学、集思广益兴校”的优良传统,本着“抓管理、强质量、快发展、保品牌、重建设”的工作思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依仁博文唯实创新”的办学特色,“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全体教职工履行“广博精湛、严教细导”的教风,严谨治校,要求学生学风“勤学好问、善思力行”,力争2007年跻身省级示范性高中行列。 抓机遇 创条件 求发展 加快学校发展、优化校园环境,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点。为了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学校积极争取外援、自筹资金修建了学生宿舍楼、电教实验楼、图书楼、球类运动场、远程卫星接受站、多功能形体练功房,现在各种配套设施基本齐全。学校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相对独立,自成一体,基本实现了“四化、三园”(即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校园、乐园、公园)。现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抓管理 讲民主 求实效 加强科学管理,向管理要实效,是工作的着力点。学校充分发挥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重大决策事项都由教代会讨论通过后再实施。学校先后完善了《教代会工作细则》、《校务公开实施细则》、《行政后勤人员年终考核评估量化细则》、《印江民族中学十年发展规划》、《校园环境专项整治及管理办法》,编有《印江民族中学管理制度汇编》。 2000年8月,我校着力推行内部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增强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学校党、政非常重视工会工作,注重发挥工会的职能作用,凡涉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学校党政都尽量让工会去做,如学校开展文体活动、开展送温暖活动、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职工住房建设与分配等等。 抓教研 循规律 求质量 倡导教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加强校际科研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聘请了清华大学生曾国屏教授、美籍华人太空博士吴学超先生、外籍英语教师、省地级教学专家来校讲学,使学校教职工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建立健全课改组织机构,做到职责分明,制定实验推广方案、目的、任务及具体要求,并由教科室牵头,将课题落到实处。 培养专门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学校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评选学科带头人,分别承担各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的协调指导工作,先后评选上报了学科骨干教师8人。 抓全体 重个性 求素质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学校通过几年的拼搏已形成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通过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赛、学科竞赛、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办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特长班,开设校园之声广播、出版校园文学刊物、组建土家摆手舞和花灯歌舞演出队等等,把德、智、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形成了学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依仁博文唯实创新”的办学特色。 抓运筹 定目标 求品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全校教职工的努力下,学校连续5年获得地区二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质量奖,“国家教育考试先进集体”,2003年获地区双优文明学校;2004年学校被评为省“禁毒示范性学校”和“军训示范学校”,校工会被评为县级“先进职工之家”,获省科技创新活动二等奖;2005年校工会荣获“贵州省模范职工之家”称号,获地区科技创新活动一等奖;2006年5月学校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校。 印江民族中学在县委、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决心立足本职,为把学校建设成高品位、高规格的省级示范性高中而奋斗,向着校园环境优雅化、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成果社会化的办学目标整体推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