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公示栏

我校第一本收录学生作品的著作正式出版

我校第一本收录学生作品的著作《视角·感悟—一本杂志和一所大学的追求》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是我校“文化移通”系列丛书之一。

我校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精神,订阅了由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杂文月刊》供学生传阅。该杂志“整体格调都是人们最关心和最需思考的热门话题,写近不是浮皮潦草,逞一时之勇;写远不是坐而论道,满纸清淡;都是实实在在话,一颗真真切切心。尖锐、泼辣、幽默,乃其独特风格;可读、可信、可亲,因而雅俗共赏”,对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与批判精神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本书收集了两百多篇《杂文月刊》读后感,皆出自学生之手,虽文笔稚嫩,语言涩滞,但思想新锐,视角独到,辨事说理严谨透彻,剖析问题入木三分,体现了大学生独有的风范,也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在知识推陈出新的速度犹如白驹过隙般的时代,对大学生的培养,不再是知识点的灌输和传授,而是对思维的培养与锻炼。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明锐的思维,严谨的逻辑和批判性精神,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承担起引领社会潮流的大任。出此书,只为鼓励学生多读多思,让思想之花汇成火焰,照亮成长的道路,点缀时代的星空。

一位哲人说过:“头脑不是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种”,所以大学的责任就是用思想的火花点燃可以释放无限能量的火种,让学生在思想的引领下自由地燃烧,不断地蔓延……

 

 

附:

                读写杂文的好处

              《杂文月刊》编辑部

 

读一家杂志,专门出版一本读后感的书,在出版史上也是件稀罕事。很荣幸,《杂文月刊》就在这稀罕事里充当一个“被读”的角色,但这件事的主角,毫无疑问应当属于书的作者,属于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的200多位同学。

当我们得知重庆这所大学有一群年轻人,在被网络搅得天翻地覆信息纷飞的今天,特别是校园外部环境又充满欲望、诱惑与浮躁,袭扰连连的情况下,能够静下心来读几篇杂文,很为他们感到高兴。从这200多篇读后感中可以看到和辨识出,许多同学不仅经常读,而且读进去了,与自己的思考链接起来,让见解有了一定程度的升华。对于教学来说,这可能只是被视作一种写作的基础练习式的提高,但从一个人的成长角度讲,可以肯定,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杂文有益于在校学生(包括社会上的许多人)思辨能力的提高早已成为一种定论。学生作文中肤浅寡淡、干瘪苍白、紊乱无序等等这些常见病,都可被杂文擅长的深刻剖析、形象评说、严谨论证所疗治。不是说读杂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万能灵药,只要用了它就如马良神笔在手,千古华章一挥而就不足挂齿,但它的确是味好药,它的发散性思维,它的多样化形式表达手段,往往能产生醍醐灌顶、顿然醒悟之效,这是确凿无疑的。对此,教育工作者已有许多很精准、很专业的论述,不再赘言,我们只想从另一个侧面来谈谈大学生读写杂文的好处。

杂文是一扇洞悉社会人生,开阔视野的窗口。先说“窗口”。相对于过去的闭门办学,对大学生而言,现在朝向校外的“窗口”其实是敞开的。但学生们毕竟身在校园,所见所闻有限。而杂文话题所议,所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材料所用,所谓古今中外市井闾巷,无不涵括其中,包容的信息,若清流之不竭,若湖海之浩瀚,不论你豪饮还是只舀一瓢,取舍自便。应该说,现代杂文是所有文体中包容信息量最大的一种文体。有这样一扇窗口为你开着,你的视野自然会开阔起来,知识结构也随之向立体化发展变化。再说“洞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是识得社会人生的“真面目”,并非光凭所见所闻多了就功成于自然。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年纪一大把了,所见所闻不可谓不多,却仍无见识可言,众是我是,众非我非。那么,身处同一个社会环境,为何别人能看清“庐山真面目”而你不能?缺的其实就是这两个字:洞悉。有了洞悉的本领,就能够透过重重迷雾,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抓住本质。杂文中多角度地、特别是以独立精神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与真相、真理的追求出于同一路径,多多读写杂文,有助于完善你的思维方式,能够培养和提高你洞察世事的能力。尤其在“众人皆醉”之时,用练就的“洞悉”本领,发一番“独醒”之见,是何等的可贵!

就一个“社会的人”这个标准来评判,客观地说,大学生还处于“青涩”阶段。青涩是人生躲不过的一道坎,没什么害羞的;值得害羞的是,人家不青涩了,你还青涩,过了青涩阶段乃至生理年龄已至“不惑”,可肩膀上的脑袋还青涩得邦邦硬。所以对大学生而言,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个如何催促自己的思想早日熟化的问题。显然,读写杂文是个不错的选择。杂文看上去很尖锐,有时措辞十分暴烈,有人就责怨它偏激,其实它是最讲究辩证法的,无一字不拿捏,无一句不推敲。你鼓吹的见解,既要“想人之未想,说人之未说”,达到一箭穿心的效果,又要让人信服,如无辩证法的支撑,四处透风,通身把柄,满头小辫,怎么可以?这样说吧,现在偏激的杂文,你想在公开的媒体上发表出来都很难。一言以蔽之,杂文只会使人远离偏激,脱离稚嫩,催促你尽快地脱涩变熟。

学生是社会改造未来的生力军,通过读写杂文,接触和关心一点社会和政治问题,对自身、对国家都是一种负责的态度。历史进退,匹夫有责,具备高等文化素质的人,理应在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的国家也只有让高素质的人来参与改造,才可能变得更加美好。在校关注社会政治问题,走向社会后就省却了一个心理过渡期,不会因为一脚迈入发生“哦,原来社会是这样的”而无所措手足。也许有的人会说:我对政治不感兴趣,不喜欢杂文,也用不着读杂文。不喜欢杂文是个人的选择,不能强求,但对政治不感兴趣的态度,未必能坚守得住。很多时候,是政治在招惹你,逼得你去关心它。鲁迅一开始也只想学医,后来就被逼得去改造国民性了。同样,当你走向社会后,你的权益、公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乃至经常性的侵犯,你的“不关心”恐怕就挺不住了。实际上,建设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它的前提之一就是需要不断去纠错,病去体才健嘛。

杂文展示的东西,有别于其他文体,它不会因为鲜花的娇艳就连同鲜花上的害虫也去赞美,一是一,二是二,这就是它的品格。老实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种较真的劲儿。所幸,我们的杂文还够坚强。它的坚强来自于心底无私的自信,代表了社会的良知。也因于此,我们非常钦佩校方及其团委,为杂文的普及所做的工作,营造了一个如此之好的小环境。如果这样的小环境再多一点,我们相信,今后建设我们国家的正能量也会多一些,而现代杂文发展的希望也在年轻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