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关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公示栏

我院《非遗月刊》正式创刊

    我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致力于田野调研和学术探讨,努力将中心打造成为一个集实践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机构。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创办《非遗月刊》,每月一期,电子版发行。

《非遗月刊》将以宣传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以刊物为载体,带领我们“感悟文化的韵味、回味悠长的历史、探寻人类的足迹、寻找失落的魅影、聆听远古的回音”。该刊共分图说非遗”“封面故事”“非遗课堂”“田野拾遗”“非遗所思”“他山之石”“组织风采”7版块

本刊将以iebookpdf两种格式发行,因文件过大不能直接添加附件,故欢迎各位老师及同学链接下载或者来电来邮件索要iebook格式刊物(邮箱:277121615@qq.com)。

下载地址1: http://url.cn/OhFGyk (iebook

下载地址2:http://url.cn/PvpmU2  (PDF格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附:

创刊词

朱红熹

    有人问我们,到底什么是非物质文化,什么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到底应该如何保护它?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无法用一个准确或者说统一的概念来进行回答。只是对于那些从心底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对它所产生的文明有着强烈共鸣的人而言,这是他们最好的乐趣。我们姑且称之为事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受制于传承人主观倾向的文化遗产。我们不妨这样想,其实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跟随着历史的脚步一步一步淘出来的砂砾,经历过时间的沉淀,闪烁着别样的光彩。那么到了这样一个地步,我们不得不说起一个话题:这是一个闪耀着光芒的“物体”,我们是不是应该用一些方式或手段为它建立起一座墙堡,让它从颠簸流离的道路上归来,歇下脚步,擦擦汗水,更为畅快淋漓地舒展着自己?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在整个社会背景下,我们越来越忽略精神文化的力量,即使我们的文化市场愈加繁荣,但那并不代表精神文化的强大。作为文化里面相对而言很小众的非物质文化呢?恐怕能够得到的保护只会愈发地少,不止是物质上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来源于人的意识。于是乎,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有一部分人站出来,从最传统、最内涵的角度着眼,用历史的抛光镜来审视这一块一直被我们忽略的文明,或许这是个很好的方案。

    曾经有一位历史学家面对一叠又一叠的历史典籍这样说道:这并不是在灯光下泛黄的纸页,而是历史用岁月和苍老赋予我们的厚重。我一直在想,这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非物质文化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有如此的眼光和境界?从最表面的、粗陋的地方入手,一层一层的剖析,找到属于非物质文化自己的广袤天地?这个问题如今没有答案,但不代表以后仍旧没有答案。既然历史能够在数百年亦或更长的时间里交代出一份答卷,我们又何尝不期待我们所做的事情也会有这样一个完美的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