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今年招生计划总数为5665人,较去年增加了165人。今年在安徽省整体列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艺术体育专业在艺体提前批次招生。今年面向安徽省招收的国家专项及地方专项计划比去年有较大增加,国家专项计划120名、地方专项计划180名;符合高考招生报考条件,高考文化成绩达到一本线下20分以内的学生均可报考。学校有部分专业实行按大类招生。
答: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淮北市,是一所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1974年建校,时为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隶属原煤炭工业部,面向全国招生。1998年9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9年增列为省级立项建设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博士后培养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淮北市,是一所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1974年建校,时为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隶属原煤炭工业部,面向全国招生。1998年9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9年增列为省级立项建设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博士后培养单位。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现有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330余人、硕士学位7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00余人。有“双聘”院士2名,“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皖江学者”讲席教授3名,青年“皖江学者”2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1名,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7名,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8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7名,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7名,全国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14名,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13名,省教学名师20名,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党务工作者14名。
学校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实力。现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重点基地,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0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60余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拥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1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立项学科,1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省级智库。近年来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16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0余项;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2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300余项,被SCI、EI、ISTP、CSSCI检索收录论文26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7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项。学校主办《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安徽文献研究集刊》等刊物,并与安徽大学、安徽省古籍办等联合主办《古籍研究》(入选2012—2013年度CSSCI来源集刊目录)。2015、2016年学校连续两次进入全球科研机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中国大学百强榜(2016年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92名,师范院校第16名)。2017年,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论文总被引频次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23位。
学校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服务地方发展成效显著。近年来,学校与地方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培育了一批融实习教学与就业实训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构建实习、就业、创业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近3年,学生集体及个人共获得国家级奖励250余项,省级奖励1000余项。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就业满意率均在92%以上。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40所院校(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并签订具体合作协议。近3年,学校派出150余名师生赴国(境)外参加访学研修、学术交流和学习;接收日本长崎大学学生短期留学。
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上级部门高度肯定和社会广泛赞誉。学校连续获批安徽省第十届、十一届文明单位,获批安徽省首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并为淮北市获批全国文明城市作出重大贡献。学校多次获批“全国煤炭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连续26次获得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和“优秀服务团队”称号。
答:我校今年在安徽省整体列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艺术体育专业在艺体提前批次招生。
答:我校今年招生计划较去年增加了165人,计划总数为5665人。
答:我校今年面向安徽省招收的国家专项及地方专项计划比去年有较大增加,国家专项计划120名、地方专项计划180名;符合当年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报考条件,高考文化成绩达到一本线下20分以内的学生均可报考。
答:我校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10个省级特色专业:历史学、生物科学、体育教育、美术学、物理学、生物工程、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
答:今年我校以下专业实行按大类招生:政治学类(含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外国语言文学类(含英语[师范]、英语、翻译)、材料类(含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电子信息类(含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类(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音乐与舞蹈学类(含音乐表演、音乐学[师范])、体育学类(含体育教育[师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按大类录取进校的学生,入学时不分具体专业,在学习基础课后,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专业分流。
答:我校生源很好,考生可在平行志愿中任一志愿报考我校,这样录取的把握大,专业也能相对保证。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应根据自身的语文、数学、外语基础,合理选择专业。首先,在了解我校专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长、志向、高考成绩、身体条件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其次,专业志愿填报时要形成合理的“梯度”,不宜全填报“热门”专业;最后,为增加被录取的机会,最好服从专业调剂。
答:为使在校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激励学生勤奋进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校建立了“奖、贷、助、补、减”多元化资助体系。其中:
1.国家奖学金:奖励金额8000元,每学年评一次,用于奖励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特别优秀的学生;
2.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金额5000元,每学年评一次,用于奖励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3.优秀学生奖学金:用于奖励在校期间品学兼优的学生,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单项奖学金,获奖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左右;
4.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新生凭录取通知书到户口所在地教育局办理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另外安徽省新生还可到当地农村信用社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5.勤工助学:校内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若干,困难学生通过一定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
6.国家助学金:资助金额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为2000、3000和4000元,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
7.学杂费减免及困难补助。
答:我校环境优雅,生活设施齐全,具有良好的住宿生活条件,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文明单位”称号。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6人一间,每个宿舍配有空调及网线,并为每人配备一个电脑桌、书橱及壁橱等,给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生活条件。学校按统一招标采购标准提前为学生代订质量合格的全套床上用品和部分生活用具(详见新生报到须知),供学生到校选购。为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每幢学生公寓均设有管理站和接待室,有专职人员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学生食堂实行磁卡售饭,卫生、方便、快捷。
答:新生入校学习一学期后,符合转专业条件的学生,可以申请转专业。
答:我校毕业生具有“宽基础、有专长、高素质、善创新”和“朴实、安心、能干”的精神品格和鲜明特色,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欢迎。近三年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就业主要去向为: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以及安徽、河南、山东等省金融机构、中小学、企事业单位。
答:联系电话:0561-3803276、3802146
电子邮件:98301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