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赛“窥见”产业转型风向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进入位于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博物馆,大厅正中间的“魔方”夺人眼球。“这叫鲁班锁。”负责讲解的该校会展专业学生讲解员介绍说,“不用钉子和绳子,完全靠自身结构的连接支撑立起来,代表了我国工匠的智慧。”
雕刻在两边墙壁上的是一组变化着的数据:2008年,中职设赛项20项,276队参赛,一等奖149人;高职设赛项4项,参赛队伍105队,一等奖14队。2015年,中职设赛项45项,586队参赛,一等奖479人;高职设赛项53项,参赛队伍437队,一等奖725人。
2008年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各地参赛选手2000余人,2015年这一数字发展到3.4万余人。2008年至2015年,历年大赛中职组、高职组获奖选手共计34613人;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的学生数由2008年的数十万人,发展到目前基本覆盖3000万名职业院校在校生。
“大赛的举办对促进职业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副院长李富森说,自2015年建成开馆到现在,博物馆已接待一万多人次参观。
2010年“双十一”,线下业务跟不上线上的海量订单,快递爆仓,同年大赛便设置了“现代物流”赛项;紧扣新能源开发,大赛自2011年起开设光伏发电赛项;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大赛在2015年首次设置了“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赛项;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大赛在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
“历年大赛的赛项设置都注意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产业热点。”在李富森看来,从大赛能够看出我国产业转型的风向。
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孙勇民看来,“在引领教学资源转换中,大赛功不可没”。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大赛,将企业岗位需求变成教学需求,将大赛内容变成教学内容,把大赛设备转化成实训设备,把大赛标准转化为实训项目标准。
李富森说,大赛本身就是校企合作的产物。通过大赛,学校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提升,与各行各业紧密合作的力度得到加大,学校的专业设置更能贴近区域经济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本报天津5月9日电 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高靓 刘博智)
原标题:
技能大赛“窥见”产业转型风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博物馆采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