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成高职新增专业不合格启示什么

2013年03月15日 来源:羊城晚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者:熊丙奇

  据媒体报道,广东高职院校新增专业43个不合格及不合规定,将不能在今年高考招生。3月13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最新针对2013年高职院校新增专业的检查结果,近三成新增专业不合格。这是广东首次针对高职院校新增专业的质量检查。省教育厅表示,今后将从事前备案审批改为事后监管,加强对高职院校指导。

  广东对高职新增专业的质量监管,从此前的备案审批,转向加强事后监管,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实行备案审批,学校设立专业时更注重公关政府审批部门,得到行政部门的审批即可开办,马上招生;而实行事后的监管,将引导学校对专业的开办进行充分的论证,有“试运行”的基础。但是,这么多的高职新增专业没有通过检查,则表明仅有事后监督,还不足以改变学校办学的意识。

  从本质上说,行政部门的事后监督,其实还是一种行政思维,这并没有改变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学校办学还是有严重的行政化色彩。而从学校自主办学分析,学校应该有设置专业的自主权,只有这样,学校才能灵活地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办出特色。

  对此,有人认为,把专业设置自主权交给学校,必定会导致专业设置泛滥,现在有备案审批、事后监督,都出现这么多的专业不合格,何况放开?这完全是行政逻辑。高校之所以不重视专业举办的质量,关键在于迎合行政意图,对上负责,而不是对学生负责。另外,学校开设新专业,并不一定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而只是为了增加学校体量和招生规模,追求现实的利益。高职院校如此,本科院校也是如此。

  当然,把专业设置自主权交给高校,还必须推进两方面的重大改革。一是改革国家承认文凭的做法,逐步实现学校“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现行的文凭授予制度,为劣质教育提供了保护伞,学校没有足够的师资、办学条件而举办新专业,就是由于有这一制度“做靠山”——招来学生之后,学校可以授予国家承认的文凭,如果实行“自授学位,社会认证”,那么,如果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不高,社会不认可,学生是不可能报考的,学校也就招不到学生。这远比行政监管管用。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31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再实行单一的国家承认文凭的制度,将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办学和社会用人都难摆脱“学历情结”。

  二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教育本位管理。目前高校新增学科、开设专业,往往都由行政领导、部门决策、拍板,而不是由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进行充分的论证,这导致专业设置十分随意,同时很难有学校的个性和特色,盲目跟风盛行。只有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将学科、专业设置、招生方案制订这类教育事务交给教授委员会决策,才能改变这一局面,让学校办学尊重教育规律。

  (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